在首屆《財富》國際科技頭腦風暴大會上,我主持了一個三人論壇。分別是Payoneer首席執行官Scott,支付寶港澳臺分部總經理Venetia和大家熟悉的唐寧。
他們三人的公司背后有著典型的地域創業的特點。
宜信,從長尾的P2P客戶開始,近年來向用戶“正態分布”的中心移動,開始服務中產、高凈值和超高凈值客戶,把中國的投資者需求導向全球部署。
支付寶,贏了中國用戶的喜愛之后,利用超高的中國用戶數量和覆蓋率,疊加上這個購買力超強的用戶群體,去pitch全球范圍內被這種購買力覆蓋到的生意機會。一個輸出中國人的投資需求,一個輸出中國的支付需求。
以色列裔美國人創辦的Payoneer則完全不同。雖然今天這家公司宣稱自己是總部在紐約的公司,但這是一家典型的以色列創業公司,他們試圖勝在格局和速度。這家公司的大思路:建立一個商家對商家的全球支付平臺,公司用戶不用去任何一個國家的線下實體就可以建立虛擬賬戶并且實現跨境的轉賬,當達到200個國家和地區的覆蓋后,他們的平臺就開始產生顛覆性價值。
他們輸出的是一種便捷的跨境支付的體驗。如果一家小公司有買家在日本,他們就不需要去日本進行繁瑣的銀行開戶手續,開設Payoneer的虛擬賬戶就可以立刻收款。
同時,他們有Mass Pay的功能,可以讓公司發送大批量電子郵件去催款。而客戶可選擇電子支票、銀行轉款或信用卡付款。同時他們的資金池可以高效流轉,可以提款至銀行,而目前人民幣到賬大陸或港幣、原幣種到賬香港最快只需要1個工作日。
在營銷策略上,這家公司有一套觸及用戶各種痛點的通用的“洗腦”文案,從巴基斯坦到中國被翻譯成很流暢的語言,進行互聯網的傳播。在線下,Scott指出他們會舉行大規模的、本地化的會議,把各個國家有跨境支付需求的行業用戶全部組織到一起,告訴他們最簡單、最優的解決方案。這種策略如果在一個國家成立,那么在所有其它區域也會成立,如此形成scalability。
根據Scott公司的官網數據,他們現在有400萬全球用戶,10萬+中國電商賣家,50億+資金下發,3500+合作平臺,最后,實現了200+國家覆蓋。
在常見的初創邏輯下,中國公司最好的起點就是利用自己數量龐大、要求苛刻的用戶群體來產生流量并訓練質量。但是全球很多小市場的創業公司沒有龐大家鄉市場的退路,對他們來說只能做出沒有替代可能的技術、產品或者服務,一夜之間產生價值,賣到全球。
對于Payoneer,目前他們的加速圈地策略:優先賣到Paypal來不及覆蓋的區域。(財富中文網)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