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谷歌iPad
????就在不久前,蘋果(Apple)和谷歌(Google)還是盟友,然而現在,它們正在爭奪互聯網的未來。嚴格的說,它們專注的領域不盡相同:蘋果仍將設計硬件;而谷歌將繼續致力于組織信息、銷售廣告。二者曾經互為補充,但如今它們競相想成為我們的固定伙伴。
????在移動網絡領域,這兩家巨頭爆發了沖突:蘋果有iPhone,現在又新推出了iPad;而谷歌則有Android操作系統和Nexus One智能手機。但這只不過是局部戰爭。我們終將實現跨越時空限制的人人互聯,在這個過程中,誰能把握機會,誰就會最終勝出。
????借助iPad的推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填補了蘋果手機和電腦產品間的空白,更有利于我們時時保持互連。它的確是一款不錯的設備,但還不至于改變世界。實際上,iPad卻像開倒車。原本,互聯網使我們所有人都成為了內容創作者,然而iPad卻試圖將我們倒退回觀眾席:僅作為純粹的內容消費者。蘋果借此引誘絕望的媒體公司,使它們幻想自己能重新奪回被互聯網和超鏈接打破的內容控制權。正因如此,Salon網站首席執行官理查德?金格拉斯(Richard Gingras)稱,蘋果的iPad對出版商具有致命吸引力(“fatal distraction”)。不過,如果不誘人,那就不是蘋果了。
????與蘋果的“控制加品質”戰略不同,谷歌采用的是海量戰術,即把Android操作系統推廣到盡可能多的設備上,比如手機、平板電腦以及各種超乎想象的電子設備,它的用戶越多,就自然會有開發者為其開發更多更好的應用。在今年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上,谷歌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曾向眾多記者說過:“應用程序決定著手機品質。”
????不過,谷歌的如意算盤似乎落了空。《時代》雜志(Time)、《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等媒體紛紛押寶iPad,而Android則無人問津,盡管后者的用戶群可能更大。依我之見,谷歌已經背離了自身對極簡的追求,像Android、Wave和Buzz等新產品十分復雜難懂。不過,這場特殊的戰爭還未結束。
????要知道,一旦我們每個人以及我們的手機、平板電腦、電視機、電冰箱和汽車等設備實現互連,移動網絡這一概念將變得毫無意義。屆時,無論我們身在何處,都能連接上網,所以,到那時,我們關注的將是本地信息。我們將希望能隨時上網查詢身邊的動態。
????通過智能手機的全球定位系統(GPS)或地圖,或是使用拍照搜索應用Google Goggles給街角的俱樂部拍一張照片,你就能從網上獲悉有關該俱樂部的信息。你有朋友這會兒正在里面嗎?Foursquare和Gowalla等地理社交平臺將告訴你答案,在不久的將來,Facebook、Twitter或Google Buzz也將能告訴你答案。你的朋友們喜歡這個地方嗎?(上Facebook和Yelp就知道。)你可以在網上搜索該俱樂部的室內圖片和視頻,并從Flickr和YouTube上獲取相關地理標簽內容。擔心其衛生狀況?每個街區都有關于營業場所衛生狀況的政府數據。今晚哪支樂隊在此演出?你能聽到他們的演出,還能購買他們的歌曲。俱樂部的菜單上有些什么菜品?招牌菜是什么?你都能從網上獲悉,你還能搜索到優惠券和特價信息。最后,你還可以通過上面所提到的那些服務,告訴你的朋友們你在哪兒,看他們要不要加入。
????要實現這一切,谷歌需要具備兩個先決條件:一是海量的數據,這就需要我們用信息給世界下注解。隨著我們用各種品牌的手機發評論、傳照片,在網絡上記錄自己去過的地方,互聯網關于這些地方的信息就會越來越多。其二,谷歌需要增進對我們的了解,它需要了解我們的所在地、使用歷史以及社交網絡,來加強其服務和廣告的針對性。
????沒錯,如今提供互連設備的是蘋果,這些設備幫助我們從幾乎已無處不在的互聯網上獲取知識;但是,對網絡內容進行組織的仍然是谷歌,而且從中獲利最多的也是谷歌。后者可能在設備、操作系統以及應用市場上與蘋果存在競爭,但這并不是主要的。因為谷歌最終的商業模式十分簡單:我們越多使用互聯網,谷歌就會變得越強大。而蘋果只是幫助我們更多使用互聯網。所以,說到底,這場局部戰爭誰輸誰贏并不重要。因為笑到最后的——必定是谷歌。
????譯者: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