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動車市場的競爭從低端到高端車型均已進入新一輪競爭。
競賽首先從入門級車型的價格戰開始。2月19日,比亞迪首先降價:比亞迪宣布將推出秦PLUS榮耀版和驅逐艦05榮耀版兩款車型,起售價雙雙降至7.98萬元,這讓國產新能源汽車首次下探至7萬元區間。
實際上,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2月中旬就提出,汽車產業變革已進入深水區,電動化變革繼續駛在快車道,智能化變革開始換擋提速。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總經理李云飛則解釋稱,降價得益于比亞迪的規模化效應及全產業鏈優勢,比亞迪插電混動的價格可以做到比同級燃油車還要低。
燃油車廠商們也并不示弱。就在同一天,五菱、長安汽車、北京現代等車企陸續發布多款車型的降價消息。其中最為有競爭優勢的是北京現代旗下伊蘭特,此前其銷售價格在9.98萬元至14.98萬元,目前最低價格降至7.58萬元。
當下的大環境是,越來越多的競爭者進入。小米就是造車領域最大的闖入者。但在價格問題上小米創始人雷軍遲遲沒有表態:“小米汽車相當于傳統燃油車兩三百萬豪車的性能,9.9萬元、14.9萬元甚至19.9萬元是在開玩笑。定價確實會有點貴,我們會在小米汽車正式產品發布會上公布。”
業內人士指出,定價現在擺在小米面前的最大問題——低價策略會讓小米在收入上受損,而如果定價太高則會讓小米失去市場。
新能源智能汽車如今的價格戰格局,讓人想起中國家電領域的過往。中國家電行業的價格戰是該行業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現象,特別是在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價格戰在彩電、空調等家電產品中尤為激烈。比如,1994年空調產能開始過剩,格力憑借成本管控和營銷能力在價格戰中勝出。2002年科龍發起第二次大規模價格戰,但由于犧牲產品質量,未能得到市場認可,最終被海信收購。
價格戰是任何一個行業從無序競爭向有序競爭轉變的一個重要過程,它推動了行業集中度的提升,也促使企業更加注重長期發展和品牌建設。而在慘烈的價格戰后,在競爭中取勝的公司轉向了品牌戰,消費者更加注重產品的智能化、品質和服務。
與家電產業不同,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公司們一方面進行入門級產品價格戰,另一方面則也在高端車型上廝殺。
同樣是比亞迪在不久前推出了其純電超跑仰望U9,售價高達168萬元。官方將其定位為百萬級純電性能超跑,將于年中正式啟動交付。比亞迪官方表示,仰望U9是一款百萬級純電動性能超跑,其零至百公里加速時間可達2秒級別。
在高端電動車市場,來自國內外多個品牌的激烈競爭顯而易見。例如,特斯拉以其Model S和Model X等車型在高端電動車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而國內品牌如蔚來、理想、小鵬等也在高端市場有所布局,推出了各自的旗艦車型。這些品牌不僅在產品性能上進行競爭,還在智能化、服務體驗、品牌建設等方面展開角逐。
“國內新能源車企競爭將會在2025年進入決賽,并且決賽是一條無止境的道路。”蔚來董事長李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認為,2024年至2025年高端智能電動車將會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中國高端智能電動車市場的競爭格局呈現出多元化、技術驅動和品牌競爭加劇的特點,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進一步開放,這一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值得注意的是,退出者已經出現。曾經主打50萬以上車型的高合汽車,如今則臨破產窘境。成立于2017年的高合汽車本想從高端車型出發,但最終由于銷量不佳,導致資金鏈斷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敗下陣來。
如果說車廠們在入門級車型價格戰競爭為的是市場規模與收入,那么高端車型的競爭則是爭奪品牌效應與利潤空間。
顯然,與曾經的家電行業不同,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廠商們早已意識到品牌與服務的重要性,它們一面試圖擴大收入,一面則通過高端車型強調技術實力,并重新定義品牌,這無疑讓競爭呈現更加復雜的局面,但最終的勝出者也將更具實力。(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