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股票總市值超越上海證交所,時隔三年多重返亞洲第一。世界交易所聯盟的統計顯示,東交所上一次被上交所超越是在2020年7月。今年初,二者迎來相交的拐點。上證指數在經歷了半年多的下跌之后,市值在1月10日跌至2020年5月以來新低,目前仍在三年多低位掙扎。
無獨有偶,印度股市近期也在節節攀升,印度孟買SENSEX指數連創歷史新高,自2008年以來,印度股市已經走出了長達13年的牛市。
今年是龍年,日本在二戰后經歷6次龍年,日經指數平均上漲28%,遠超其他生肖年份,因此投資者對今年日本股市仍然充滿期待。2023年,日經指數全年上漲28%,漲幅創2013年“安倍經濟學行情”以來新高。
自上世紀90年代初經濟泡沫破裂以來,日本陷入低增長的泥潭,學界稱之為“失去的30年”。由于經濟增長失速,薪資幾十年不漲,生活成本高企及老齡化少子化等根深蒂固的問題,日本早已淪為低欲望社會,年輕人普遍躺平,不結婚不生娃,對生活無欲無求。
由于消費低迷,通縮這一問題始終困擾著日本。為了提振經濟,日本央行于1999年9月將貨幣基準利率調降至零。安倍晉三第二次執政后,在2013年提名“安倍經濟學”支持者黑田東彥出任央行行長。黑田執掌日本央行10年,任內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規的超寬松貨幣政策,如負利率、無限量化寬松、收益率曲線控制等。
所謂收益率曲線控制,是指日本央行通過在二級市場無限購買國債的方式,將日本10年期國債收益率壓低至0左右的目標水平,進而引導信貸利率下行,以達到刺激經濟增長的目的。
然而,常年實行超寬松貨幣政策不僅未能提振經濟,反而加重了政府和股市對央行鈔能力的依賴。目前,日本政府國債發行量的一半以上由日本央行吸收。此外,日本央行還是日本股市的最大股東,是近一半日本上市企業的前十大股東。
不過,事態的轉變在近兩年悄悄降臨。2022年3月,美聯儲啟動四年來首次加息,僅僅一年之后,利率已經飆升至5%以上。利差的迅速擴大導致日元大幅貶值,當年10月跌破150大關,創下32年新低。日本政府在時隔24年之后首次宣布對匯市進行干預,以阻止日元進一步貶值。黑田則繼續反擊華爾街空頭,宣布繼續堅持超寬松貨幣政策。當年10月,日本核心CPI年率錄得3.6%,創40年新高,并連續七個月超過日本央行2%的通脹目標。
轉過年來,近79歲的黑田東彥在4月卸任,新行長植田和男上任。也是在4月,92歲的巴菲特第二次訪問日本。與“一招鮮吃遍天”的黑田不同,務實的學術派行長植田和男更擅長從實際情況出發靈活地制定政策,同時外界普遍對他實現日本央行貨幣政策的正常化寄予厚望。
去年12月,日本央行副行長冰見野良三曾表示,可能很快就會結束世界上最后一個負利率政策。不出意外,日本央行將在今年春季加息以結束負利率,這標志著日本央行對過去10年超寬松貨幣政策執行效果的反思,也意味著執行10年的“安倍經濟學”徹底結束。
日本央行尋求加息之際,美聯儲今年降息已經是板上釘釘,12月點陣圖暗示今年將降息75個基點,2025年會繼續降息。在這一重大歷史轉折的背景下,大量投資于海外市場的資金回流日本。鑒于日本第三大經濟體的分量,有分析預警稱,全球市場甚至是經濟走向都可能迎來“地震般的轉變”。過去十年,約3.4萬億美元的日本國內資金投資于海外市場,現在這些資金正在回流日本或已經回流日本。
日本證券交易所的數據顯示,2023年日本股市累計凈流入資金約 6.3 萬億日元(合 433.9 億美元),為至少 2014 年以來的最高金額。尤其在植田和男去年4月上任之后,日本股市連續上漲兩個多月,漲幅超15%,后續陷入震蕩,等到今年年初又開始大幅飆升。
除了日本央行本身政策的重大轉向之外,還有多個因素同樣支撐日本股市上漲,包括日本上市企業凈利潤連續3年創歷史新高,股神巴菲特的提前加倉,日本民眾將迎來27年最大漲薪……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競爭對手的低迷。
眼下,A股一度跌破2800點,港交所更是在2023年市值萎縮140億美元,成為全球表現最差的股市。在這種情況下,一直以來“重中國,輕日本”的投資趨勢開始發生改變,投資者開始將目標轉向日本股市。
據證券時報報道,近日,國內多只跨境ETF受到投資者追捧,場內交易價格一路上漲,特別是追蹤日本市場的跨境ETF漲幅更為明顯。以華夏野村日經225ETF為例,該ETF在1月16日成交47.8億元,是前一個交易日成交額的5倍以上,更是此前日均成交的數十倍。
1月16日晚間,華夏基金公告,由于旗下日經ETF出現較大幅度溢價,為保護投資者的利益,日經ETF將于2024年1月17日開市起至當日10:30停牌。不過,17日當天復牌后該ETF一度漲超7%,人氣仍不減。1月18日該基金第二次停牌,復牌后場內(二級市場)溢價仍超過10%,較1月17日時更高。
同樣受益于中國因素的還有印度股市。知名評級機構標準普爾預計,印度未來三年仍將是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到2030年有望超越日本和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未來這幾年,世界經濟的發動機仍然在亞洲,作為中國的鄰居,日本和印度將是中國永遠的競爭對手,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