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汽車巨擘的董事會或許都曾討論過兩個類似的話題:在中國這個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外來者與本土公司的競爭關系發生了逆轉;另一個關注點更隱蔽——中國出口車企開始“反向”打入這些跨國公司的本地市場。
這背后暗流涌動的趨勢顯現在了2023年。今年注定是中國汽車制造業歷史性的轉折點:對內,國產車銷量首次超越南北大眾和豐田等合資車;對外,則發生了更深刻的趨勢變化:第一季度,中國汽車出口量首次突破百萬輛,超越日本的95萬輛,歷史上第一次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這其中三家本土出海品牌是比亞迪、吉利和奇瑞。
最近,在蕪湖聽奇瑞董事長尹同躍談論中國公司的逆襲,他預言2023年中國全年汽車出口將達到400萬輛,從而甩開日本。這位中國本土汽車制造業的傳奇人物講述了大眾公司的風雨滄桑,同時提出奇瑞的TT模式,也就是Toyota+Tesla——既要學習豐田的體系流程,又要研究特斯拉的創新。
對于中國車企在國際市場上的崛起,從原因上看,我個人比較贊同《華爾街日報》對中國汽車制造業崛起的分析。在一篇名為《你的下一輛電動汽車可能來自中國》的文章中,作者指出中國巨大的“新能源車制造業生態”推動了這種深層的國際競爭格局改變。在超越日本的第一季度,近40%的出口占比是新能源車。而整個電池產業鏈的近80%產能,無論是正極、負極、電解液等又都在中國。
再進一步觀察,最近深入接觸的兩家創業公司,讓我從小側面感受了這種生態層面即將到來的、靜水深流的變革。首先是被投資人劉芹稱贊為堅持做“難而正確之事”的地平線——中國目前唯一車規級AI芯片大規模前裝量產的供應商。總裁陳黎明最近和我提到他的“智能計算的新摩爾定律”——不僅要比較制程,還要考慮“算力轉化成AI的效應”。廣汽資本總經理袁鋒則認為從新能源車開始,中國產品開始產生競爭力,而“未來的核心掌握在陳博士(陳黎明)他們手里。”在這次對話之后不久,裝配了地平線芯片的廣汽埃安成為了僅次于比亞迪和特斯拉的新能源車“黑馬”。
另一家創新公司的產品則被用在汽車廠房里。蕪湖的奇瑞智能工廠里四處跑動著一些物流機器人,為工人運送各種零件。兩周后,我在北京郊區訪問了這家名為靈動科技的機器人制造商。與采用地面磁條、二維碼等技術路線不同,他們采用了獨特的視覺導航。“好處是不需要對應用環境有任何改造。”這家創業公司的女性COO關雅昕向我們解釋。“同時,一分鐘左右就可以讓高中生水平的工人學會操作這些機器人。”他們的理想是在奇瑞這樣的制造業工廠中,通過對機器人的極致調度來“最終消除人類的無效走動”。
在7月11日發布的《中國上市公司500強排行榜》上,卷起這場優勝劣汰競賽的“蔚小理”同時登上了榜單(應用商店搜索并下載“財富Plus”APP,免費獲取完整榜單),明年小米也將加入這個賽道,新能源造車將是中國經濟面臨嚴峻挑戰之時極少數殘酷又不失韌性的行業。回看這種似曾相識的中國式“內卷”,在互聯網時代就證明了一點:凡是能在這里活下來的,注定會去未知的遠方冒險。(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