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的“星艦”系統,于當地時間4月20日,滿載著超過4500公噸推進劑從得克薩斯州發射升空,執行首次軌道級測試飛行任務。原計劃要求助推器在升空幾分鐘后脫離航天器,但這一步在實際操作中并未完成。火箭在翻滾后爆炸,最終墜入墨西哥灣。
這一情況對馬斯克而言不算意外。馬斯克曾預測“星艦”首飛成功率50%。如果發射失敗,SpaceX將很快再次嘗試。他說:“我們正在得克薩斯州南部建造一系列‘星艦’,我們今年有80%的機會進入軌道。”
面對大眾意義上的“失敗”,SpaceX總部大樓還是傳出了歡呼聲。馬斯克也為此發了一條推文:“祝賀SpaceX團隊對星艦進行了令人興奮的測試發射!從中能學到很多,為幾個月后的下一次測試發射做準備。”
回顧近幾年的測試,SpaceX在一次次失敗中實現突破。這一次他們將最大火箭發生升空,并成功挺過了最大啟動壓力點(Max Q,在這一點上,火箭受力狀態復雜,發生事故的概率很大)。
為了能負擔一次次試驗,馬斯克在各個環節進行成本壓縮。“星艦”的目標是在獵鷹系列火箭回收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發射成本,并提高發射頻率。
這一思路在馬斯克創立SpaceX之初就已存在。馬斯克當時認為,雖然大型航空公司產品性能好,但造價十分高昂。“它們發射的每一枚火箭都和法拉利一樣又貴又好,但其實有時候便宜一點的本田雅閣就能滿足需求。”
當馬斯克的航天夢在2001年初具雛形時,他周圍的朋友都覺得他“失去理智”,并給他看一系列火箭爆炸的視頻勸他死心,但都沒有把他拉回來。于是才有今天“星艦”升空的一幕。
馬斯克對于太空探索的執著顯而易見。但這樣宏大遙遠的目標只是他諸多夢想中的一個。近日,他已對自己的另一個“執著”展開行動。
在多次呼吁加強對人工智能(AI)技術的監管而無果后,馬斯克終于采取了自己的措施,即便他所做的看起來像是與他一直以來堅信的理念“AI威脅論”背道而馳——他在內華達州注冊創建了一家名為“X.AI”的AI公司。
消息稱,馬斯克正在組建AI研究人員和工程師團隊,并與SpaceX和特斯拉的一些投資者討論對這家新公司的投資事宜。據X.AI提交的報告,馬斯克是該公司唯一在冊的董事,前摩根士丹利銀行家、現任馬斯克家族辦公室主任的Jared Birchall擔任秘書。目前X.AI已經授權出售1億股股票。
與此同時,馬斯克最近在公司文件中,將推特改名為“X公司”(X Corp),以此支撐其創造一個以“X”為名的“包含一切的應用程序”的愿景。
當地時間4月17日,馬斯克對福克斯新聞主持人Tucker Carlson表示,他打算創造一款能夠替代如今炙手可熱的ChatGPT的AI聊天機器人,他稱之為“TruthGPT”,并稱它將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真理的AI,會試著去理解宇宙的本質。”
他解釋了這一行動的動機:他擔心ChatGPT正在被訓練成政治正確的存在。而且他也一直對AI存在摧毀人類的可能心懷擔憂。而愿意了解人類的AI則不大可能毀掉人類。
馬斯克認為,飛速發展的科技可能“會像小行星一樣,對人類造成傷害”,且早在GPT-1之前,他就預感到這一天的到來,所以多次對AI的威脅做出警告。他透露,在2015年2月與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舊金山一對一會面共進晚餐時,他沒有借此機會推廣特斯拉和SpaceX,而是鼓勵對人工智能做出監管。
就在幾周前,馬斯克還曾聯合數百名科技專家一同簽署公開信,呼吁暫停開發比GPT-4更先進的人工智能工具至少6個月。參與其中的包括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Stephen Wozniak。
但這些努力并未奏效。新風口帶來的切實利益遠比尚未形成的危機更引人矚目,Open AI正不斷推進ChatGPT的進化,包括谷歌在內的大公司也在步步緊跟,沒有因馬斯克的呼吁而停下一刻。 并且,除了公司間的商業競爭,國家間技術的較量也讓他們不敢停下來。
前谷歌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不支持暫停AI研發提議的原因就是,“這樣做只會使中國受益”。他說,“我更贊成讓所有人聚在一起,討論什么是適當的防范措施。” 盡管他同樣擔心AI系統的復雜程度超越人類的理解。“人們可能會陷入一種逐底競爭的局面。急于推出些什么,卻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美國參議院人工智能核心小組在馬斯克做出倡議后警告稱,暫停AI技術發展可能會引發“國家安全”擔憂。該組織的領導者邁克·隆斯表示,“除非中國拿出證據表明他們也會做同樣的事(暫停研究),否則我擔心在未來暫停研究的六個月中限制了我們推進AI技術的能力,而中國卻沒有。”
如今,馬斯克采取“打不過就加入”的策略,即便此舉使外界戲稱他為“雙面人”,一邊反對,一邊參與。但從目前的他透露的信息來看,他堅定地認為TruthGPT是不一樣的。
馬斯克是Open AI的創始人之一,但于2018年退出。內部人士表示,他在AI安全方面與團隊存在分歧,與其他成員發生了沖突。馬斯克曾在2020年發布推文稱,他無法控制Open AI,對其了解也十分有限,且對它在安全方面的信心不高。
Open AI在創立之初是一家非營利性企業,馬斯克與其目標一致——發展友好的AI。在他退出后一年,Open AI宣布改變公司性質為“有限盈利公司”。馬斯克曾公開指責Open AI不夠公開透明且過于商業化,已然成為一家“閉源”的營利性公司,擔心其模型會散播虛假信息,或有政治偏見。
4月18日,播客主持人本尼?約翰遜在推特上發問:為什么馬斯克不起訴Open AI欺詐?他回應道:“等著瞧吧...”這使人們對他即將采取的行動充滿想象空間。
目前馬斯克采取的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創立X.AI,意在與Open AI產生競爭與制衡。他動用了手中的資源,包括剛收入囊中不久的推特。知情人士表示,這家新的AI企業與馬斯克手中其他公司是分開的,但X.AI可以使用推特中的內容作為數據,訓練其語言模型,并可利用特斯拉的計算資源。
幾乎在馬斯克宣布開發TruthGPT的同時,Open AI首席執行官山姆·阿爾特曼表示,“我認為我們正處于巨型模型時代的末尾”,目前尚不清楚未來的進步究竟來自何處。新的進步不會來自于讓模型變得更大,這表明Open AI的下一代作品不再單一追求“模型更大”,還會有其他方面的進展。Open AI在描述GPT-4的論文中也指出,擴大模型規模的收益正在遞減。
這一觀點無法阻止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一場斗爭的開始和延續——數據所有權的爭奪。
馬斯克4月19日指控微軟非法使用推特的數據訓練其AI模型,并威脅要以起訴這家作為Open AI最大投資者的公司。此舉的背景是,馬斯克收購推特后,試圖改變公司政策,向訪問其數據流的企業收費。而微軟公司則表示,其面向廣告商的社交媒體規劃和調度工具將不再支持推特。
即便各家公司知道擁有更多的數據,不斷擴充發展大模型,也難以沖破Open AI目前所觸及的“天花板”,但作為AI技術的重要基礎來源,數據所有權依舊會成為各家競爭者想要據為己有,以尋求領先優勢的籌碼。
馬斯克曾在與阿爾特曼的一場對談中,暢想過AI技術應用的最佳方案。他說:“我認為最好的方案是,實現AI技術的民主化。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或一小部分人能完全掌控高級AI技術。我認為那是非常危險的狀況。”
如今各家公司與各個國家火藥味十足的競爭態勢,似乎是離這一愿景越來越遠。而馬斯克創立TruthGPT,獨樹一幟地追求“理解宇宙本質”、“追求真理”的AI如何實現,也與阿爾特曼口中引領下一代GPT“不知來自何處的進步”一樣,在現階段撲朔迷離。
同樣是這場對談中,馬斯克回想了創立SpaceX的初衷:當時大型航空航天公司對于激進的創新毫無興趣,他們所做的,只是努力讓原有技術每年進步一點點。而事實上,技術甚至會變得更糟。進步的趨勢基本趨向于零。
而SpaceX經過20多年的探索,確實通過自主技術突破實現了對原有技術的顛覆,優化火箭裝配過程,不斷降低發射成本,改寫了航天業的格局,并有能力在一次次失敗后,馬上看向下一次機會。
如今,AI領域的領先玩家已經發出預警,行業即將陷入近乎于原地踏步的前進中。馬斯克此時創辦X.AI,意味著要在追趕Open AI的過程中,堅持民主化的初衷并取得進一步突破。這絕非易事。
2018年,SpaceX利用獵鷹9號和“龍”飛船為NASA執行第15次國際空間站載貨飛行任務時,除基本物資外,還配送了一臺名為CIMON(Crew Interactive Mobile Companion)的AI機器人,由空客公司為德國國家宇航局開發,AI技術由IBM提供。其目標是觀察AI機器人能否與宇航員實現合作,簡化空間站工作。與此同時,特斯拉的自動駕駛系統也與AI技術高度相關。可以想見,馬斯克此番進入AI領域,未來的成果可助力他手中其他業務的發展。
但馬斯克對于實現AI民主化愿景的誠意如何,卻需要打個問號。畢竟他有太多夢想和追求,并不是每一個都是“主線任務”。
當初收購推特時,他所聲稱的,要將推特變為真正自由民主的平臺,消除垃圾郵件和機器人大軍的目標,言猶在耳。而推特至今還只是他實現其他目標的工具罷了。(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