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疫后的上海在努力復工復產復市的同時,終于為人才進入上海敞開了大門,可謂挽回疫情期間上海形象損失的務實之舉。不過仔細琢磨上海這一人才落戶新規,實際上門檻還是挺高的,主要是零門檻、不需要社保繳納記錄和不需要超過平均社保繳納基數要求即可入戶的,只針對是世界排名前50位院校的留學生,而世界排名50-100名院校的留學生還是需要以就業就職為落戶條件的。之前上海也曾對北大清華畢業生和上海的交大、復旦、同濟和華東師大四個雙一流院校畢業生落戶放寬了大門。看來對于大多數人而言,要獲得上海戶籍并成為新上海人,還是不太容易的。
其實在城市生活,從來就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城市的誕生,除了軍事與安全的意義之外,更在于人口與產業的聚集大大降低了經濟活動的交易費用,從而促進了生產效率和交易效率的提升以及各類生產與服務活動的誕生與繁榮,并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的爆發和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生活品質的提升。但正因為人口與產業的聚集所帶來的要素聚集和效率提升,在推動生產力突飛猛進的同時也大大推動了需求的增長,從而推高了城市生活總成本——用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話來講,就是“長安米貴,居大不易”。所以城市作為生產力發展催生下的人類生產生活形態進步與變革的產物,從來都是一個動態發展與更新的過程,而正是成本這個無形之手在以效率為篩,促成了更高效率的生產要素的聚集與動態更替,并讓城市的發展動力生生不息。當然,人作為各類要素中最活躍的部分,始終是推動城市發展的核心,也是城市發展的目的所在。
因此,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總是各類要素動態更替的過程,要素流動和更替的停滯與固化必然會導致城市的衰亡,而這其中,始終作為最活躍、最根本的核心要素,人的自由流動和自由流動帶來的持續更替與優化尤其重要。城市的魅力、競爭力和活力,始終來源于最核心的產業基礎,然后才有各類生產生活與服務、創意的豐富多彩與層出不窮。一個城市最核心的產業基礎與多彩多姿的生產生活形態的維護,是需要具有專業技術和技能的人來加以構建的,而這部分具有專業技術和知識技能,并憑此賴以謀生與實現自我發展的群體便是所謂的“中產階級”,正是中產階級才是推動城市發展與社會文明進步的核心力量。受過良好教育和職業訓練,擁有符合市場需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才具備成長為中產階級的可能,而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和留學生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這也是上海等城市優先向這部分群體打開歡迎之門的原因。
實際上,中國城市的大門開得越來越大,除了實現城市自身可持續發展這一個顯得有些高大上的長期性原因之外,最直接、最迫切的原因還與中國城市特有的發展模式與治理模式有關。改革開放以來的市場化和城市化成為推動中國社會經濟進步與發展的最重要因素,而以核心產業為抓手,以市場需求拉動、以房地產為表、以土地財政為里的城市發展模式,其核心與關鍵始終是以有效人口為驅動的。有效人口的基數及其不斷增長,既是維持城市產業競爭力和土地財政的基礎,也是維持當前各地社保體系可持續性的關鍵。在房地產市場逐漸觸及天花板和老齡化壓力之下,尤其在經濟下行疊加疫情影響造成的各類增支減收因素急劇增多的情況下,土地財政和社保體系的維系需要新的有效人口的竭力導入。而這一點,正是對人口流動一向控制十分嚴格的一線城市們也不得不向優秀人才越來越敞開大門的真正原因。
戶籍制度以及附著于戶籍制度之上的住房、社保、就業、教育體系,是中國城市治理模式的最重要特點之一。不過以戶籍制度控制人口流動和管理城市人口發展規劃的同時,也大大提升了市場經濟運行中最活躍的人這一要素的流動及其成本,再加上土地財政所推動的房地產發展模式對于社會財富分化的催化效應,讓人口流動管理過于嚴格的頭部城市正在淪為土豪與土著的根據地,而扼殺的卻恰恰正是支持城市發展最為核心的力量——中產階級。因為在現有以戶籍為核心和以房地產為推動的城市治理和城市發展模式之下,在頭部城市受限程度最低的就是有錢的土豪與原住民的土著,前者沒有經濟能力的限制,后者不受現有城市管理規則的限制。不過,土豪與土著化的城市必然要走向創造力和活力的喪失與沒落,更不要說可持續發展了。
好在多地城市管理者已認知到現有城市發展模式和城市治理模式對于中產階層的擠壓與排斥,并積極向中產階級的后備軍——中國與世界頭部大學的畢業生們打開了大門,可謂亡羊補牢、行之未晚之舉。如果此時還不對未來的中產階級預備隊敞開歡迎的懷抱,盡快大力吸納有效人口,走向衰退或者有陷于滯漲危險的經濟,就會加速壓垮土豪化與土著化的中國頭部城市的可持續性。而最先出現垮塌威脅的,就是這些城市的樓市和樓市外衣掩蓋下的土地財政,以及同時遭受加速老齡化重壓的社保體系。
上海已經醒來,疫情的壓力也加快了上海蘇醒的步伐,促使其正在向優秀人才進一步敞開大門。其他一線城市也該醒醒了,因為人口友好程度最高的深圳已經以自身樓市的韌性、產業的創新力和社保體系最輕的壓力做出了表率。(財富中文網)
作者柏文喜為財富中文網專欄作家,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財富中文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劉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