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邊界消失的世界 | 最受贊賞中國公司榜單解讀
最受贊賞的中國公司專題
· 2017年度最受贊賞的中國公司完整榜單
· 2017年度最受贊賞的中國公司分行業榜
《財富》(中文版)——就整個世界而言,過去的一年都算得上是動蕩的一年。英國宣布脫歐、特朗普企圖推動美國制造業回流、朝鮮的核爆震驚全球……盡管歐美亞都有國家在為自己劃定疆土,但對大部分中國企業來說,這卻是一個消失了邊界的世界。
在這樣的世界里,中國企業界的先行者們不再只是簡單地跨越行業,而是將自己變成靈敏的接收源,向四面八方探出天線;它們也不再只是簡單地跨越國界,而是將全球化的基因溶入血液……
我們將這種可以在不同維度間穿行的能力稱為“穿越”。2017年,優秀的中國企業正在穿越不同行業、不同區域、不同文化……這種趨勢,在
《財富》(中文版)和光輝合益聯合開展的2017“最受贊賞的中國公司”評選中,表現尤為明顯—阿里巴巴在全球圈粉、萬達將業務觸角伸向“云”、百度在世界范圍內招攬人才、華為在智能駕駛領域開疆拓土……
盡管早在2017年開年,就有經濟學家悲觀地預測:今年不是賺錢的年頭,而是求生存的年頭。但就在今年7月,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7年上半年的中國經濟相關數據。數據顯示,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6.9%,高于年初預測的6.5%;幾乎是在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第三次上調了中國2017經濟增長預期—依據是中國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長表現強勁。
我們還不能將此稱為春江水暖,中國經濟也仍然處于L型走勢中那一橫的起筆處。但這一批企業在這樣一個相對低速增長的通道中探索出的穿越模式,或將讓它們開拓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中國向來不缺乏火箭式增長的創業公司,但正如我們所見,它們中的絕大部分最終會由喧囂走向落寞。如今榜單上的企業絕非僥幸取勝,它們借助資本的力量、技術的驅動、商業模式的創新,尤其是決策者的眼界和格局,在嚴峻的市場上歷經淬煉,最終為自己贏得尊敬。
榮耀屬于它們!
科技為馬,穿越不同行業
十多年前,我們還在擔心使用信用卡會帶來安全隱患,而在購物時固執地使用現金買單;五年前,我們還在熱議網上支付會造成個人信息泄露,也并不知道電子錢包為何物。但現在,無論去到哪里,只需要一部手機—連路邊的水果攤都掛出了微信支付的二維碼,生活從未如此便利。
科技的發展所掀起的滔天巨浪,不僅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也在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之間架起了橋梁。過去這一年,僅就榜單上的企業來說:格力聯手阿里智能推出了智能空調;騰訊QQ與美的在合作構想家電產品的連接、對話和遠程控制;阿里巴巴與上汽集團聯合打造互聯網汽車,重新定義人與車的互動體驗;不僅是李彥宏認識到“人工智能技術驅動是金融業的未來”,小米已經開始進軍互聯網金融;滴滴出行有“通過大數據的深入挖掘與應用,智能調配連接多種交通工具,讓出行變得更加高效便捷”的野心……
值得一提的是,百度在經歷過“信用危機”后,今年重新登上“最受贊賞的中國公司”第二位。李彥宏在過去一年通過深度反思,重新樹立“一切以用戶為中心”的戰略思想。其中最重要的一步是找來陸奇擔任百度公司總裁。這位曾經是微軟最高職位的華人管理者對百度毫不客氣地進行改革,他裁撤百度移動醫療事業部,合并分散的智能駕駛研究部門,成立度秘事業部,加碼人機交互。一切似乎都在表明,百度正在重新回到正軌,發力人工智能、試圖找到一個屬于自己的AI生態系統。正如陸奇在近期接受《連線》雜志采訪時所說:“我們認為,商業化人工智能系統最好的途徑是打造生態鏈。從本質上說,就是使我們的合作伙伴能更好地加快創新步伐,利用健康、穩定的經濟模式,為開發者和合作伙伴構建長期的雙贏格局。”
這些公司的背后都有著人工智能的身影。讓人類免除一部分繁瑣的腦力和體力勞動,以便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更新更好的智慧創造之中—這樣的美妙想象直接推動了“中國制造2025”的出臺。沒有企業不想抓住人工智能的機會,站上這個對于未來發展至關重要的風口。它讓新興的科技玩家將觸角不斷地伸向各個行業,同時也讓傳統企業基于強烈的愿望或是焦慮,向外去借一點“智能”的基因。
事一強以攻眾弱、合眾弱以攻一強—戰國時縱橫家們的謀略,正在被中國的優秀企業操練得爐火純青。但和當年縱橫家們不同的是,當代中國優秀企業間的連橫合縱不再是弱者的抱團取暖,而是強強聯手、優勢互補。隨著“弱人工智能時代”向“強人工智能時代”腳步的日益臨近,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會由科技牽引,進行跨界聯姻,穿越行業的邊界。
沿著“一帶一路”,穿越不同區域
科技的發展歷來也是全球化浪潮的主要推手。借助計算機,虛擬的網絡已經將全世界連為一體。其間,數據的穿行日夜不息,讓生產者和流通者能夠更方便地圍繞市場信息組織自己的經營活動。于是,全球采購、全球生產、全球銷售、全球物流的供應鏈管理模式日趨形成,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在此相遇。
以本次評選活動中的大贏家阿里巴巴為例。2016年8月,在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馬云的演講包括了以下內容:“中國和歐洲、非洲、南美,五年十年后一定會打通。那么作為我,必須在五年十年以前就開始跑……把一帶一路的雜草給除掉,開始為各位搭橋建路。”沿著一帶一路,阿里巴巴以參股和收購的方式,在電商業務、在線支付、物流配送等領域全面開花,馬云打造“電商絲綢之路”的雄心初見雛形。
“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是廣大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的腹地國家。”—這一條當代絲綢之路對中國企業的影響如此之大,以至于各企業圍繞它紛紛描畫著自己獨有的出海導航圖:海爾探索出了“建產業園或經濟貿易區”、“搭建物流鏈,完善終端服務能力”、“將基礎建設紅利轉化為看得見的產品和服務”三大模式;京東繪制了“從俄羅斯北上,從東南亞南下,此后匯聚歐洲,并延伸到北美和南美”的全球化路徑;比亞迪在國際市場確立自己的技術標準……
不用一一列舉我們便可以看出,中國企業不再是大手筆只會買買買的土豪,而是越來越具有戰略布局,投資方向也從產業鏈整合轉向全球資產配置,不斷地往全球價值鏈的上端移動。同時我們也看到,中國企業的海外經營同步開啟了“國際化”和“屬地化”,很多企業正在像海爾這樣,將實現經濟收益與當地社會發展共贏上升到了企業戰略的高度。
培養多元化氛圍,穿越不同文化
跨越國界,便必然會遇上文化差異,更別說當前企業都希望能夠在不同的市場間自由穿越。早在2011年,合益集團(現光輝合益)發布的“領導力2030”就曾經預測:未來的領導者想要成功就必須掌握新的技能和素質,其中極為重要的一項技能便是跨文化領導力。報告認為:領導者需要掌握多種語言,懂得靈活變通,能夠快速適應并輾轉于多個國家。
中國企業家們的勤奮早已成為了全球楷模,他們中的很多人幾乎全年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考察商機。馬云就幾乎跑遍了“一帶一路”沿線的幾乎每個國家;網上流傳的王健林的日程安排是:早上在雅加達,中午便到了海口,下午再前往北京……
然而,波士頓咨詢公司于2015年發布的《迎接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新時代》報告顯示,中國買家海外并購交易完成率僅為67%,遠低于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企業水平,這一數據還不包括交易完成后,在融合階段折戟沉沙的那一部分企業。可見文化的融合歷來是一個難題,并不是靠企業家們勤奮地飛來飛去便可以解決。
光輝合益“領導力2030”報告提出的建議是:跨國公司需要對全球化戰略加以調整,使之符合當地市場的實際情況,允許當地員工分部參與決策,組建跨文化領導團隊以及鼓勵跨國跨部門合作。在全球市場上,中國企業過去習慣于拿錢開路,但現在,企業家們不得不認真研究跨文化管理的問題。對此,王健林的經驗是“放權本土,保留原管理團隊”。從2012年開始,萬達集團征戰全球,雖偶有失手,但從總體來看,仍然稱得上中國企業全球化路途上的一個標桿。
萬達第一次出征海外是收購當時美國赫赫有名的院線公司AMC,時任美國駐華大使的駱家輝當時曾經問過王健林這樣一個問題:“你是不是準備派大批的中國員工到美國管理?”王健林的答復是:“肯定不會!如果管理層全走了,其實并購也就失敗了。”在王健林看來,“任何世界上投資并購,都是要盡可能使用本土人才,用原來的管理團隊來調動積極性,作為國際化一個重要的戰略。而不是想著派中國人過去,那肯定就完蛋了。”
這是一份中國企業管理海外市場人才的攻略,對于很多民營企業來說,當前文化的穿越不再只是走出去遷就或融入另一種文化,而是將不同文化的人才請進來,并進而培養一種多元化的氛圍。幾乎每家大型公司里,都能夠看到幾張洋面孔:比亞迪的設計總監是外國人;復星集團擁有三位外籍合伙人;去年在長城汽車高端品牌WEY亮相現場,主辦方更是秀出了一水兒的外籍高管……光輝國際高管獵頭業務合伙人也表示,當前至少有超過20家中國本土的知名企業通過他們在海外獵取高端人才,并且崗位數量大大超過往年。
“智慧型增長”呼喚“智慧型領導力”
光輝合益曾經對企業在亞洲的成長進行研究,并在2014年發布相關結果,認為其存在三個發展階段:投資拉動階段、市場拉動階段以及智慧增長階段。(參見圖1)今年的上榜企業,無一例外地已經從第二階段快速邁入第三階段,它們穿越行業,構建新的市場空間;它們穿越區域,進行全球布局;它們穿越文化,促進多元協同。
光輝合益的一系列研究都表明,在所有企業都向往的第三階段即“智慧型增長”階段,企業的發展主要是依賴領導力驅動的,管理者必須成為“智慧型”領導者。他們要具備“探索可能”的思維和“綻放真我”的特質,還要有“激活網絡、改變規則、創造未來”的企業家心態和全球視野。(參見圖2)我們完全可以預估,新一輪的競爭,將主要是“智慧領導力”的競爭。
在本次評選過程中,我們也請參與者評選出了2017年“最被低估的CEO”和“最受贊賞的CEO”。有意思的是,在這兩個不同榜單上的名字幾乎重合,這表明了中國企業家身上所肩負的重量—他們不僅被贊賞,還被期待展現更強大的實力。他們或許具備“智慧型領導力”,但他們面臨的挑戰也顯而易見—如何將“智慧領導力”從明星企業家的個人能力變成持久的組織能力。“最受贊賞”的CEO也是“被低估的”CEO,是因為他們還有待完成這種能力的遷移和轉變。
這樣的轉變并不簡單。經歷投資驅動和市場驅動階段的中國企業,多數還沒有能夠建立一套有效的組織和人才管理體系,來系統、科學、動態地識別和培養人才,并且快速孵化和復制組織能力,而這恰恰是“智慧型增長”階段最需要的。
好在我們已經有范本可供學習,比如GE。正好在今年6月看到杰夫·伊梅爾特即將卸任的消息。在GE的百年歷史上,到杰夫·伊梅爾特,只產生過9位董事長。相比于很多企業的董事長和CEO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頻率更迭,GE如此穩定而有序的領導權交接在全世界都算得上奇跡。正如當年杰克·韋爾奇用了6年時間才在三名同樣優秀的候選人中選擇了杰夫·伊梅爾特一樣,此次上任的約翰·弗蘭納里也同樣是GE自從2011年啟動的繼任規劃的最終結果。在GE,不僅是全球CEO,每一個總監級以上的崗位都必須實施繼任規劃,必須不斷地有2~3人作為后備,為將來的人員變動做好準備。
到目前為止,中國企業在代際傳承問題上幾乎沒有什么公認的成功案例。其實,學習GE這樣的企業構建一個科學系統的組織和人才管理體系也不難,但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隱性挑戰,這就是,中國古代的“帝王術”或明或暗、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中國企業的管理思維和模式,企業內部的“宮斗”、老板和職業經理人之間的心理博弈耗散了大量的組織能量。雖然在“術”的層面上可能會有可取之處,但它的前提條件在于確立并維護權力中心至高無上的地位,這就與現代企業的治理結構、合伙人的思維模式和年輕一代的人才特征發生了矛盾,對于打造面向未來的組織能力肯定是個掣肘。
檢閱這次的評選榜單,我們也深知,這20家企業絕非完美,但它們讓我們看到:邊界消失,未來已來!只有具有“智慧型領導力”,打造“智慧型組織”的企業,才能穿越行業、區域和文化,才能在新的歷史機遇到來時開挖金礦,而不是白白奔忙。(財富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