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決定花一周時間思考
????漸漸地,大部分提交給蓋茨的文件完全基于公司內部的項目和思考寫出,經常來自低級別的研究人員,這些人沒有管理職責,蓋茨也不太可能在某個演示日上見到他們。有了這種方式,微軟的任何人——即使公司已經擁有了數萬名員工——都有機會讓老板聆聽他們的看法,老板也有機會起用他認為有能力的員工。員工們知道,蓋茨確實認真鉆研了材料(他也使用“鉆研”這個老詞)。雖然公司不總是能拿出優秀的軟件,但目標總是定得很高。在《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的一篇文章中,微軟的一名經理將“思考周”形容為“世界上最酷的建議箱”。如果老板贊賞了一條建議或是通過了一項提案,這可能是你的職業生涯中最重大的時刻。盡管蓋茨最看重的是創意,但他十分理解思考周能給員工帶來的“積極的精神影響”。
????據蓋茨說,他在早期能收到50份書面文件,把它們放在一個紙板箱里帶到胡德運河,文件按主題分類,被標以不同顏色的代碼,并印上“微軟機密”的字樣。“我讀了全部文件,也全部做了批復。”他說。“我坐在那里,手里只有鉛筆,我先手寫批復,然后去打成一個Word文檔?!迸鷱筒粌H發給文件的提交者,還發給一些蓋茨認為應該閱讀這些批復的高管和工程師。最后,所有這些批復都按主題分類,發布在一個SharePoint站點上。蓋茨說:“然后,我會看到誰閱讀了它們,評論有多長。如果我想回復,我只需坐在電腦前,在不同板塊輸入評論?!彼刑峤坏奈募罱K都轉變成了數字形式。
????隨著越來越多的微軟員工提交材料,這一“極好的基礎建設”變得不可或缺。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蓋茨讓一名助手負責篩選文件。負責篩選的,都是某個擁有技術背景的人,蓋茨認為此人“能夠閱讀很多材料,并判斷哪些材料值不值得我來閱讀”。材料被分了級,高級別的材料最初共有約120份。在最后幾次思考周期間(結束于2008年),這一數字增長到了將近400份。為此,蓋茨的助手創建了兩個類別:蓋茨仍然需要親自閱讀的文章和只給別的高管看的文章。通常情況下,蓋茨不想看到五花八門的主題。相反,他更愿意深入了解少數幾個領域。例如,他若對面部識別感興趣,他就會閱讀有關它的所有文件。“我得思考,好吧,公司要在面部識別上下多大的賭注?內存便宜下來后,存儲方面會出現怎樣的變化?這會怎樣給數據庫的架構帶來什么變化?微軟要在這方面出頭嗎?”
????蓋茨對他看到的大多數材料并不感興趣。他說,他的批復主要是告訴員工:“這事看來沒什么戲,不要在它上面費力了。”一些文件向蓋茨概括了未來的消費者趨勢,如數字相片、互動電視、無線技術的興起以及無處不在的由GPS助力的設備。有些文件提醒他加強關注眼前的技術問題,例如微處理器的進步、互聯網安全、軟件隱私,等等。他說:“我最喜歡的一個問題是關于半導體的!所有東西都與半導體有關?!边€有的文件只是提了一些奇思妙想——比如“魔鏡”(大概是與讓你試用某件虛擬裝備或是提醒你領扣沒系好相關的某種東西)。
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一書中預測了微軟乃至整個科技產業的未來走勢,該書于 1995 年出版。
????不過,思考周有時候也帶給蓋茨重新定位微軟這艘超級油輪的時間和空間。他于 1995年5月26日向微軟高管發表的影響深遠的“互聯網浪潮”備忘錄就最好地展示了思考周能夠激發出來什么。這份備忘錄的撰寫受到了員工發給他的多份材料的啟發,但看出大趨勢——用他的電腦極客的語言來說,是“挑戰性機遇”——的仍然是蓋茨本人,盡管外界公認他應對這個挑戰有些晚。在備忘錄中,蓋茨認識到了網絡帶來的威脅與希望,他稱網絡“即將成為自IBM公司在1981年推出個人計算機以來最重要的單項發展”。因此,從那一刻起,他將網絡“歸于”微軟公司的“重要性級別最高的工作”。最有說服力的是,他表明了決心,要“抗衡甚至打敗”硅谷一家名叫網景(Netscape)的新創企業所提供的服務,當時網景是占有瀏覽器市場70%份額的“‘生于’互聯網的競爭者”。由此拉開了瀏覽器大戰,最終導致網景公司的瀏覽器被擠垮,以及美國政府起訴微軟——美國司法部針對微軟的反托拉斯訴訟案,該案直到2001年才最終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