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制藥公司
????作者: John Simons ????人類基因組科學公司(HGS)的創始人、前首席執行官威廉?哈塞爾廷(William Haseltine)洞悉制藥業的未來。他開出的藥方無非就是分解現代制藥公司。所謂“分解”,并不是要讓這些公司土崩瓦解,而是讓它們被拆分、壓縮和精簡。哈塞爾廷說,“大制藥商的問題主要是規模太大,公司不得不把極大的精力花在對業務的各個層面(從藥物的開發、生產到營銷)的控制上,可如此妨礙了創新性研究工作。” ????正如許多背離現狀的偏激行為那樣,哈塞爾廷的思想源自挫敗。他從事癌癥與艾滋病研究,熱衷于加快艱苦冗長的藥品研發過程。上個世紀 90 年代初,他創辦了 HGS 公司,想借人類基因組圖譜繪制之機,開發出具有突破性的新藥。由此,他幫助帶動了 90 年代生物技術熱潮。可如今,熱潮已經消退,新出現的藥物卻寥寥無幾,而現年 60 歲的哈塞爾廷也已于去年秋天退休。他說,問題不是出在科研上,而是出在組織上: “制藥公司和生物技術公司非常不健全,我們總有機會,但我們賴以爭取這些機會的組織結構卻很不完善。”他不愿只停留在空想階段,而是打算創辦一家模范企業,展示大型制藥業公司和大型生物技術公司會向哪個方向演變。 ????每個人都知道制藥公司迫切需要新的理念。近幾年,藥品投放市場的成本已經漲到了近 10 億美元,新藥上市原來有如歡快的溪水,如今卻變成了涓涓水滴。行業巨頭在藥品定價方面受到了心懷不滿民眾的抗議,來自非專利藥對手的競爭也更加激烈。在默克公司召回風濕藥偉克適(Vioxx,該藥因導致心臟病和中風而受到起訴─譯注)之后,它們還面臨著政府更嚴格管制帶來的重重阻礙。為了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經濟,制藥商的策略一直是合并和收購。幾十年來,這種策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現在,垂直整合出來的官僚制藥機構變得越來越像落后于時代的大而無當的組織。 ????哈塞爾廷指出,大公司很快會被規模較小、運作快速的公司所取代。這些小公司由科學家、醫生、項目經理組成,將大部分重要工作外包,依靠專利收入和專利權使用費發展壯大。最近幾個月,哈塞爾廷成了飛行常客,多次前往東歐、南美、印度和東南亞,以構建他所謂的“半虛擬”新創企業。他說,印度和中國已經借助政府投資在這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作為非專利藥生產大國,巴西已經成為技術優良而成本低廉的最佳藥品生產地。俄羅斯和東歐國家有的是高質素的科學家,它們正力爭在臨床試驗方面取得世界領先地位。 ????科學潮流也證明,哈塞爾廷的遠景確實存在可能性。直到前不久,藥品研發所需的化合物質庫還只能為大公司所擁有,更不要說復雜化學合成所需的高級技術以及對可能有用的分子進行高通量篩選了。而如今,各大學和小型生物技術公司已經掌握了類似的知識和技術。哈塞爾廷認為,創建一家幾乎將所有工作都外包的公司已經不算太超前。“今天這些技能在全球各地都可以買到,”他說,“活性分子篩選可以包出去,動物試驗也可以包出去。流程開發和生產不妨在亞洲做,初次臨床試驗和早期藥品營銷可以在藥品研發地進行。只有在藥效得到證實后,你才必須出資在美國和歐洲搞臨床試驗。”他表示,這些新藥最終需要西方管理部門的審批,但外包會節省大量金錢和時間。 ????哈塞爾廷醞釀中的公司還沒有名字。盡管有的制藥公司已開始將毒物學試驗等一些工作分包出去,但還沒有哪家公司愿意將外包做到他設想的那種程度。“我想率先做出示范,不指望得到大制藥公司的認可。他們只要不反對我所做的事就行。你必須向大公司展示,新的事物卓有成效。然后,他們就會采納了。”那麼,大制藥公司在他預言的世界里還有用嗎?有,哈塞爾廷說,就是去當推銷員。“大制藥公司將不再花費巨資去搞那些回報甚少的研發。他們將會變得善于在全世界尋找那些已經被證實有效的藥品并進行營銷。” ????譯者: 黎源清 相關稿件
|
500強情報中心
|
深入財富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