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機的歷史
????不起眼的 ATM 機給我們與金錢打交道的方式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同時也實現了全球商業活動的晝夜運轉。我們要感謝一位名叫唐?韋策爾的得州人,還有 1978 年的那場暴風雪 ????作者: Ellen Florian ????1969 年,漢華銀行(Chemical Bank)的一個廣告拉開了這場革命的序幕: “我行將在 9 月 2 日早晨九點開門后永不關門!”漢華銀行在紐約長島北村街 10 號的洛克維爾中心(Rockville Centre)設有一家分行。從那天起,凡持該行帶磁條塑料卡的客戶再也不用排隊等候銀行出納員為他們兌現支票。銀行在大街的一面墻上安裝了一臺機器,客戶可以通過它隨時取款。 ????這場革命可以說已經成功,從那以后,又冒出了 37.1 萬臺自動柜員機(ATM 機)。如今,ATM 機不僅出現在超級購物中心和飛機場,還出現在快餐店和小酒館里。美國大峽谷的南緣有一臺,北極圈里有好幾臺。如果伊麗莎白女王需要零錢給皇家引座官小費,白金漢宮里也有一臺。不知怎的,在南極的一座科研站里竟然也有一臺。Diebold 公司前首席執行官、聯邦儲備銀行克利夫蘭分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leveland)董事長羅伯特?馬奧尼(Robert Mahoney)說: “好像連企鵝也在用 ATM 機。”總之,在美國每 284 個家庭就有一臺 ATM 機。 ????口袋里沒現錢,不再是吝嗇鬼的借口,也不再讓愛揮霍的人擔擾。ATM 機已經成為無處不在的誘惑,只要你信任那些數字,你便永遠抵擋不了它。每年 ATM 機完成的交易接近 110 億次,據 Tremont 資本集團(Tremont Capital Group)統計,1985 年通過 ATM 機提取的資金為 1,650 億美元,現在已經上升到每年約 6,700 億美元。 ????盡管人們對不斷增加的信用卡債務議論紛紛,但很顯然,我們喜歡手握塑料卡的感覺,就像喜歡手握大把現鈔的感覺一樣。我們實在是太喜歡這種感覺了,以至于心甘情愿地為在 ATM 機前的短暫停留支付近乎盤剝的費用──如果 ATM 機不屬于我們的銀行網絡,我們每次使用它時就不得不按下“我接受”的按鈕,支付 1.5 美元。德夫咨詢顧問公司(Dove Consulting)在過去 20 年里一直跟蹤記錄 ATM 機業務,據該公司統計,附加費和其他費用構成了每年價值 40 億美元的業務。為了得到隨時存取的特權,我們花了很多零錢。 ????然而,真正令人吃驚的是,這些賺錢的機器通常會讓大型銀行賠錢,每臺機器每個月大約要賠 250 美元。由于銀行對使用本行 ATM 機的客戶通常是不收費的,所以它們造成的虧損最多。這真是一種諷刺。拿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來說,它的 ATM 機數量在美國金融機構中是最多的,大約 1.6 萬臺。在全美所有在 ATM 機上的交易中,有 85% 來自該行的客戶。據說正是由于這個原因,該行一半的客戶從不在其它銀行辦理業務。富國銀行(Wells Fargo)的情況也大致相同。喬納森?韋利尼(Jonathan Velline)在舊金山的這家銀行中負責 ATM 機業務,他說: “純粹從賬目上看,你是在虧損。但實際上,如果我不用 ATM 機,就不會有客戶。” ????這基本上就是威士公司(Visa)去年秋天所做調查的結論,92% 的受調查者認為,ATM 機的位置和使用是否方便,是他們選擇銀行的關鍵因素。再看看哈里斯互動公司(Harris Interactive)的調查結果: 絕大多數受調查者認為,能否用上 ATM 機比能否收發電子郵件更重要。U.S. Bancorp 相信,ATM 機有著上帝召喚一般的魅力,它把移動 ATM 機拉到了游行活動中,還讓員工裝扮成取鈔機出現在當地的展覽會上。 ????現在的人們取錢毫不費力,所以也很容易忘記,30 多年前美國人接觸 ATM 機時的陌生感覺。那時。人們已經習慣于向銀行窗口后面的出納員領取自己辛苦掙來的錢,他們要親眼看著出納員一張張點著鈔票,還要求出具由銀行職員蓋章的收據,因為它能證明自己的工資的確存入了銀行。當 ATM 機出現時,人們認為它有害處,它試圖憑借技術進步奪走人的飯碗,讓客戶不再去找成本高的人類出納員辦理業務(當然,至今仍有許多人憎恨 ATM 機,但這個問題我們將留到另一篇文章中去討論)。 ????但這項技術終于贏得了那些對 ATM 機持莫大懷疑態度的客戶的信任,一場神奇的變革接著發生了: 業務方式從面對面變成了面對機器界面,人們的消費方式因之發生變化。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提取現金,他們不再在購物前做計劃,而是憑著一時沖動而購買。ATM 機還讓消費者對更便利和自助性更強的服務有了強烈的需求(相應地,銀行業也要求服務更加自動化)。ATM 機最重要的影響也許是,它第一次以直接的方式向普通消費者介紹了技術,昭示著后來我們眼下生活離不開的電腦、手機等種種便利設備的出現。 ????ATM 機的成功,在金融以外許多領域都激起了類似的創新(有的奪去了更多 人的工作)。全服務加油站基本上被以信用卡啟動的油泵所取代。達美航空公司(Delta Air Lines)在全美 83 座城市設立了 846 個自助檢票入口。Kroger 公司在 1,400 多家超市內開設了自助結賬通道。你還能在 850 家家得寶(Home Depot)商店里發現類似的通道。你家附近希爾頓酒店很快就要搞類似的創新了: 共有 45 家。你將在辦理手續時看不到一個服務員。甚至連麥當勞也在考察,顧客是否愿意用觸摸屏選購巨無霸和薯條。有人甚至認為,是 ATM 機促成了互聯網商務: 如果消費者在電腦上購物感覺不爽,亞馬遜公司(Amazon.com)當然也就不能存在了。看看《財富》雜志全球 500 強排行榜上的公司: 事實上,你只需拿起電話,打給一家公司,看看是誰在應答,你就會明白,顧客想要的自助服務對企業是何等重要。鮑伯?特拉蒙塔諾(Bob Tramontano)在全世界最大的 ATM 機生產商 NCR 公司的金融解決方案部門負責自助服務工程,他說: “這一切都是從 ATM 機派生出來的。看到銀行里的排隊,人們會說,`我們還是用外面的 ATM 機吧'。” ????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或者說歸咎于)ATM 機,但 ATM 機又歸功于誰,現在很難知曉。在 ATM 機業界(顯然,ATM 機已是一項產業),對于誰是這項發明的主人普遍存在分歧(有句玩笑話: 無論是誰發明了 ATM 機,他的頭像都應該印在 20 美元的紙幣上)。有一種說法將 ATM 機的來歷追溯到一個名叫盧瑟?西米揚(Luther Simjian)的人身上,他設計出了使客戶能存入支票和現金的機器。早在上世紀 60 年代初,他就曾說服紐約市的第一國立城市銀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即現在的花旗銀行(Citibank)] 試用這種機器,但用者寥寥。他后來寫道: “當時,只有少數妓女和賭棍使用這種機器,因為他們不想與柜臺營業員面對面交往。” 另一種說法把功勞給了約翰?謝潑德-巴倫(John Shepherd-Barron)。1967 年 6 月 27 日,倫敦附近恩菲爾德的巴克萊銀行(Barclays Bank)分行推出了謝潑德-巴倫發明的神奇提款機,吸引來了大批觀眾。客戶可以從銀行的出納員那里購買價值 10 英鎊的代金券,拿到銀行外的電子箱兌現。一年后,有幾家英國銀行安裝了類似的裝置,但用的不是代金券,而是預購的銀行卡。這種機器有個缺點,每次交易后,它都會把卡收走。要過一段時間,才由銀行把卡還給客戶。 ????新的一頁在 1968 年一天的中午翻開。唐?韋策爾(Don Wetzel)來自達拉斯,在一家名叫 Docutel 的自動化包裹處理公司擔任產品規劃主管(他從前還在紐約巨人隊打過球)。那日,他正在銀行排隊等候兌現支票。隊伍很長,進展緩慢,韋策爾的午餐時間眼看就被一點點耗光,他越發地惱火起來。突然間,他靈光一閃。韋策爾回憶說: “對啊!營業員的工作不就是兌現支票、收取存款、回答`我的賬戶上還有多少錢'這種問題、把錢從一個賬戶劃到另一個賬戶嗎?難道我們不能搞出一臺機器來做這些事?”韋策爾現在 75 歲,目前仍然與妻子埃莉諾居住在達拉斯。值得一提的是,埃莉諾一輩子都沒用過 ATM 機。 ????韋策爾和他的工程師們得到了 Docutel 母公司的 400 萬美元資金,如愿搞出了那臺機器。據韋策爾介紹,這臺機器沒有現在的機器那樣復雜,他們按照自己的意圖,利用現有的技術組裝了這臺機器。新機器與舊機器之間的一個重要差別(確實非常重要)是,顧客可以用帶有磁條的卡片激活它,而且在交易結束后,磁片還能再度使用!不過,早期的 ATM 機沒有聯網,因此銀行只向那些最可靠的顧客發放磁卡。20 世紀 70 年代初,Docutel 賣出了自己的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 ATM 機,即與銀行的主機相連的 ATM 機。它不僅可以用來提款,還可以存款及轉賬。此時,Diebold 公司和富士通公司(Fujitsu)也在研制 ATM 機,但 Docutel 公司最早申請了專利。1995 年,史密森國家博物館(Smithsonian's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承認 Docutel 公司和韋策爾為 ATM 機的發明者。然而,韋策爾并沒有從這個如今已無處不在的發明中賺到多少錢。盡管專利上寫有韋策爾的名字(還有其他兩人的名字),但專利權卻歸 Docutel 所有。他說: “我從未收取過一分錢專利費,但公司給了我非常優厚的待遇。” ????像所有新技術一樣,ATM 機在早期也遇到了種種阻礙。最大的障礙來自銀行家: 通常,一臺 ATM 機的成本是一名營業員年薪的 2-3 倍,向銀行家兜售 ATM 機,還要讓他們相信顧客會用它,并不件容易的事(ATM 機誕生前十年,銀行家才開始對顧客的賬戶進行編號,不再按照顧客姓名的字母順序進行登記)。 ????直到 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這些電子怪物才逐漸被接受。花旗銀行在當時是美國第二大銀行,擁有人稱最先進的技術(它自行研制出了 ATM 機),它向顧客提供了一種被稱作“神奇中介”的磁卡。花旗銀行并沒有像其他銀行那樣在卡片上安裝磁條,而是在卡中嵌入了只有花旗的機器才能識讀的芯片。據《李世同: 李世同、花旗銀行以及美國金融霸權的盛衰》 (Wriston: Walter Wriston, Citibank,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n Financial Supremacy)一書記載,時任花旗董事長的李世同(Walter Wriston)投入 1 億美元巨資,讓消費者銀行業務主管約翰?里德(John Reed)在紐約大量安裝 ATM 機。這筆費用最后漲到了近 1.6 億美元。這個項目成了公司歷史上最大的開支。1977 年,花旗宣布它要讓 ATM 機覆蓋紐約。 ????李世同透露: “我們遭到了很多攻擊。當時許多廣告都說: `我們的柜臺營業員是笑容可掬的年輕女士,她們可以清楚地記得您的姓名。為什么還要用冰冷無情的 ATM 機呢?'答案是,如果晚上七點半你準備去看電影,口袋里卻一分錢沒有,此時你便會喜歡上冰冷無情的 ATM 機了。”今年6 月,李世同因在其銀行業的創新獲得了總統自由勛章,這是美國向公民頒發的最高榮譽。 ????如果沒有老天爺幫忙,李世同和里德的這次賭博也許不會成功。1978 年 1 月,另一樣東西覆蓋了紐約: 43 厘米厚的積雪。沒過幾天,紐約市播放了一則廣告,內容講述的是紐約市民在大雪中艱難行進,來到花旗銀行的 ATM 機前,隨后廣告打出一條標題: “花旗從不休息”。暴風雪期間,花旗 ATM 機的使用率增加了 20%。到 1981 年,銀行在紐約的存款 占有率翻了一番。 ????對手不得不奮起直追。1985 年,漢華銀行、漢華實業銀行(Manufacturers Hanover)和其他六家公司共同組建了一個名為“紐約現金交易所”(NYCE)的網絡,將它們的 800 臺 ATM 機實行聯網。在ATM 機剛剛出現的時候,你只能使用你所屬銀行的 ATM 機。所以這些銀行的做法不難理解。《ATM 機和借記新聞》(ATM & Debit News)的編輯大衛?戈斯內爾(David Gosnell)說,同一地區的銀行當時常聚在一起,共商良策。它們認為將別的銀行的 ATM 機也利用起來,會帶來很大的方便。為了補償本行顧客使用其他銀行機器所造成的損失,銀行之間將對每次交 易收取附加費。此后,全美國出現了數百個類似的地區性網絡,而紐約卻始終是抵制這種作法最堅決的地區之一。盡管如此,這種全面聯合仍具有突破性的意義。隨著地區網絡的影響力不斷增強,花旗銀行于 1985 年向行業標準屈服: 夾在花旗磁卡中的磁片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磁條。“世界走上了另一條道路,”李世同說。 ????在整個 20 世紀 80 年代和 90 年代,ATM 機行業一直都經歷著轉型。1996 年 4 月是一道分水嶺。兩家全國性的金融網絡 Visa Plus 和 MasterCard Cirrus 取消了不準對顧客收取附加費的長期禁令,一場淘金 熱開始了。剎那間,ATM 機不再僅僅是銀行為顧客提供的一項便利,它成了真正的能產生贏利的行業。獨立經營商蜂涌進入 ATM 機市場,它們在全國各地的家庭便利店里都安裝了 ATM 機。隨后四年,全國的 ATM 機總數翻了近一番。如今,美國近半數的自動提款機是獨立運營的。 ????隨著地區網絡的合并,ATM 機卡目前幾乎能全世界通用。你可以用同一張卡在法國的格勒諾布爾和美國的格林威治提取到現金。各種創新也在醞釀之中。許多 ATM 機已經開始銷售郵票或音樂會門票。Diebold 公司和 NCR 公司正在研究通過移動電話或個人數字助理處理 ATM 機業務的技術。妨礙 ATM 機卡的,似乎只有另一種塑料卡。現在,現金和信用卡都遇到了借記卡的挑戰。這種卡能從賬戶中直接提款,讓你避免大把現鈔對你的誘惑。 ????但是,有一點 ATM 機顯然令人失望。它從未像 ATM 機先驅們所預期的那樣減少銀行出納員或起到替代支行的作用。據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統計,美國的支行數量已經由 1985 年的 5.8 萬家上升的目前的 7.5 萬家,銀行出納員也由那一年的 48.4 萬人上升到 53.9 萬人。不過其中許多人還負責零售、個人退休賬戶投資組合以及存款大戶的按揭業務。目前在這些領域,人還是比機器做得好。 ????譯者: 錢志清 相關稿件
|
500強情報中心
|
深入財富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