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仍在繼續的疫情,還是日益頻發的極端天氣,都讓埋頭追求發展的人們開始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
在雙碳目標成為全球共識的今天,綠色低碳發展融入人類的生產與生活,已經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也勢將為社會發展帶來重大變革。低碳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全球企業的共同參與,對大型公司而言,則意味著要承擔著更大的責任,仍然需要在推動世界經濟綠色發展的道路上,扮演著引領者的角色。
圍繞著綠色低碳發展,諸多企業已經獲得了豐富的經驗,取得的成就具有非常積極的社會借鑒意義。在2021年《財富》世界500強峰會上,百威亞太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法律及企業事務官柯睿格、藝康集團高級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孔聽云、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濟師王安民、施耐德電氣中國區高級副總裁、戰略與發展部負責人熊宜,與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張海濛,就相關話題進行了一場圓桌討論。
為了簡潔及表述清晰,對話經過編輯。
******
張海濛:第一個技術問題問一下柯睿格,百威是怎樣減排的?我們如何處理所有的二氧化碳?我們能夠在發電時、在水泥生產過程中,獲取二氧化碳,再把二氧化碳倒入啤酒中嗎?這是一個脫碳的好方法嗎?
柯睿格:我認為有很多脫碳的方法。我們在啤酒中使用二氧化碳,我們還有很多其它的方法。百威位于武漢的啤酒廠將成為我們在全球250家中的首家碳中和工廠。我知道這聽起來不太嚴肅。我們喜歡啤酒冒出的泡泡,在中國賣出了很多啤酒,也生產了很多啤酒。但在今年碳中和目標的背后,我們也要認真對待許多事情。
張海濛:藝康是可持續發展和水處理方面的領先企業。從藝康的角度來講,對于雙碳目標,你們有什么解決方案?尤其是在技術應用,以及整個最新的發展方面帶來了哪些新東西?
孔聽云:藝康一方面是為工業提供全面的水解決方案,在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中,10%是和水的使用、運輸和廢水利用是息息相關的。也就是說如果將這方面工作做好,可以大大減少碳排放。
藝康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全面的水的管理,我們的理念主要是三個“R”:第一個是減少(Reduce)、第二個是再利用(Reuse)、第三個是Recycle(再循環)。我們是圍繞這三個“R”來進行,為客戶提供全面的水資源的管理,提高運營效率,從而達到節能減排。
按照現在業務的基礎和發展,我們的目標是在2030年為全球節省11億噸的水,這會帶來450萬公噸全球氣體排放的減少,從而致力于減碳的目標。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還用到了很多創新方式,比如說大力加強固體無磷的方案。因為固體運輸的過程中,會減少容器空桶的使用和堆放,可以推動減碳。
數字化方面也是我們特別重要的手段。因為數字化能夠加持我們的解決方案。藝康也推出了“數智慧”解決方案,通過完整的Know How去給客戶通過數據變成信息,來變成Insight,變成一個很好的服務。
另外藝康在食品安全方面也有一部分業務,就是清洗消毒方面。以前我們審核一家酒店,包括餐飲、餐廳的時候,每年會通過一摞紙,一個個地去檢查。現在我們都是采用數字APP的方式。所以每年對一個小的餐廳和酒店,也會節省起碼100公斤的紙張。這些所有的方方面面,都是藝康通過創新和數字化的方式,結合自己傳承的業務模式,為減碳貢獻一份力量。
張海濛:接下來問到中核集團的王總,在脫碳過程中,主要的一項任務是將中國以燃煤為導向的發電結構轉移,談得比較多的是風電、太陽能等能源,核電大家說得少一點。想聽聽中國在核電脫碳過程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以及能夠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王安民:雙碳目標是國家做出的莊嚴承諾,這也將引發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和社會的歷史變革。
中核集團作為中央企業,也是能源企業。我們做好雙碳工作,不僅僅是服務國家戰略的使命擔當,同時也是企業自身發展過程中調整結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機遇。
對于雙碳目標應該說壓力還是比較大的。中核集團要做好雙碳工作,最主要的還是發展核電。大家知道核電是清潔能源,在雙碳目標下,核電將作為稽核能源、主力能源。比如說中核集團研制的華龍1號,也是國家的名片,一年的發電量100億千瓦,它能減少碳排放816萬噸,相當于植樹7000萬棵。
打個比方,北京有頤和園,頤和園每平方米種一棵樹,華龍1號一臺的發電量,等于種了24個頤和園。所以清潔能源還是非常好的,我們也將按照國家的核電發展戰略規劃,積極推進核電發展。
浙江多年來很重視核電的發展,中國大陸第一臺核電秦山一期,就在嘉興海鹽縣。現在秦山有九臺機組滿功率運行,而且現在核電運行管理水平也非常高。中核集團24臺機組運行,有22臺取得了國際核電運行組織WANO的滿分。秦山核電1985年開建,1991年發電,至今三十年。所以中核集團為我們減排降耗做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從我們國家來說,現在核電裝機容量只占到發電裝機的2.4%,但是發出的電占到整個發電量的4.5%。這一比例是什么概念?就是美國現在有100臺核電機組,占到美國電力的30%;法國有58臺核電機組在運行,它的核電占到73%;韓國國土面積比較小,但是有30臺核電機組運行,核電發電量占到35%。
按照專家的預測,我國如果按照目前每年6到8臺機組的(速度)建設,到2030年,核電將達到1.5億萬千瓦,這也只能在2030年時占到整個發電量的10%,也就是達到目前發達國家平均的20%的一半。
另外,加大科技創新,特別是在快堆、高溫氣冷堆,還有小堆方面,加快了研發力度,有的已經開始了商業化建設。所以提供了更多選擇的方案。同時,核電也不光是作為單一的電力工業,現在也是多方面為節能減排和雙碳目標做貢獻。
比如說冬季供暖的問題,這個對于我國,特別是北方大部分地區來說,是關系到民生的熱點問題。現在我們研制了燕龍泳池堆,有40萬千瓦的功率,它可以在一個30萬人口的小城市,解決供暖,同時它也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64萬噸。所以一個燕龍泳池堆,相當于減少32萬噸燃煤,也相當于1.6億立方米的天然氣。所以應用前景非常廣泛。
我想核工業66年的發展,特別是1985年開始,建了秦山核電后,被國家領導譽為“國之光榮”。我想我們在雙碳目標下,還會有更大作為。
張海濛:我剛才做了一個計算,中國總的碳排放量100億噸。如果這一臺機組干掉800萬噸,差不多一千多臺機組就解決問題了,為什么不做多一點,10%就到頂了呢?你們碰到了什么難題?
王安民:因為核電的發展比較敏感,特別是十多年前受日本福島事故的影響,一些人對核電的安全性有一些疑慮。我們自己要做好核的科普和宣傳,打消疑慮。
現在已經是三代和四代先進的核電技術,日本的那個是60年代中期開建,70年代運行的,在安全性等各個方面,與現在不可同日而語。所以這方面,還需要我們一起努力去做這方面的工作。
張海濛:請問施耐德的熊總,你們對中國和世界的脫碳方案有什么進展?
熊宜:施耐德一直是做配電和能源管理為主,我們將電力用好,提升用電效率。以前我們看到很多企業做所謂的能效提升等很多項目,很多年前就開始做了。在利用新技術方面,施耐德的一些綜合性的管理系統和數據,能夠將石碑耗能的預測和復合曲線更加精準地預測到。
同時配合到可以使用新能源替代的地方,比如說有些省可以區分開,哪些是可再生能源的供電,哪些是傳統火電的供電;有些省區分不出來,有些省和工業園區會自己做微電網系統,用光伏風電發電,用軟件和數字化系統去調度。
一個數據是火電裝機和用電量,以及新能源(風電和光伏的裝機和用電量)這兩個數字不呈比例,也就是新能源的消納方面怎樣更優化?在火電供應有一定的瓶頸時期,用自由發電和儲能供電,這些方案是我們做得比較多的。
前兩個月我們幫助一個比較小的制造業企業,搭建了一套綜合能源管理的系統,能夠幫助他們調度。一個是它原來的空調、冷機、風機大耗能設備的起停,還有光伏和可再生能源去匹配負荷。這樣新能源的消納率,從原來的20%至30%能夠到70%,利用新能源來供電,這樣能源成本節約30%左右。對于這一企業來說,一年可能就節約100到120萬的錢,但是這是從小做起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另外,要用電,首先是要健康和安全,其次才是能效的提升,再其次是新能源的消納和替代,最后才是進行碳匯,買一些森林碳匯和交易。但是用電安全和穩定是最重要的。像港口、機場和一些基礎設施,它不能有風險。
新能源的使用波動可能比較大,負荷不像原來的電網供電成熟和穩健,在這樣的情況下,怎樣讓它的用電更好,比如說對電力資產的健康、用電的質量進行優化,這樣一些方案也是很有意思的。
張海濛:我們討論一下企業自己本身的排放怎么辦?因為我一直有一個看法:決定過去十年企業能否成功的是,順利擁抱數字化變革的程度。未來十年的成功可能取決于擁抱可持續發展革命的程度。
第一步是企業自己得有一個目標,既然國家有目標,行業也得有作為。據我所知,跨國企業在設立目標方面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中國企業在去年國家宣布目標以后在跟進。我想聽聽看,在座的幾位企業自己本身設立目標的過程中,思考路徑是什么樣的,有什么樣的困惑,最后為什么設立了目標?
熊宜:我們的目標蠻激進,希望2025年實現全球的碳中和,2030年實現凈零排放,2050年實現供應鏈的凈零排放。整個路徑設計,其實十多年前就開始做了,從基礎的東西做起。
比如說從研發用的材料,工業設備或者是配電設備的塑料,用的是不是可循環的塑料,從研發開始到生命周期都能被回收;第二個考慮運輸供應鏈中的包裝,是否利用到可回收的東西;再有就是工廠的能耗,現在的工廠基本上70%以上使用新能源;另外是供應商,我們制定了計劃,從2021到2025年,供應鏈里前一千家的供應商,要求減少50%的二氧化碳排放;最后是對外服務,原來一些產品我們也用六氟化硫這樣有污染的氣體,2025年我們希望全部替代為清潔的干燥空氣,還有幫助客戶管理碳排放。
我們的目標是,到2025年,和客戶一起減少8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通過一系列的(行動)實現對目標的承諾。我們有一個口號是:讓更多人賦能。這能夠更有效地利用資源和能源,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孔聽云:可持續在很多年前是錦上添花的事情,對于一家企業來說,彰顯社會責任。而在當下,這已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戰略,是企業的名片。
在這一點上,藝康2019年公布了自己的目標:2030年做到碳減半,同時100%的能源做到綠色、清潔。2050年做到凈零碳排放。與此同時,藝康加入了聯合國1.5度計劃團體。
在這之前,藝康做了很長時間的數據收集、積累和分析,然后計算了Base Line,然后通過一些第三方機構,來給我們進行審核,給予我們幫助,使我們發展的路徑有一定地規劃和科學依據。
作為上市公司來說,不是說承諾之后就完了。我們每年除了年報以外,都有可持續發展的報告,在報告里會追蹤和公布目標進行的程度。2019年,我們公布的時候,希望2030年實現60%的綠色能源的替代。最近發現動作比較快,已經實現很多了,所以我們調整了目標,2030年我們可以實現100%。
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說工廠大面積使用太陽能,使用其他清潔能源,我們所有的服務車輛采用電動。包括我們從源頭(做起),藝康在中國有一個很大的亞洲研發中心,它最主要的工作是(研究)怎樣通過更環保和降碳的方式,來幫助內部工藝流程(包括包裝、產品)能夠實現這樣的目標。
所以從目標設置、過程管控,以及最后目標和進展的考核等,有一個體系的考證。同時領導都要簽安全責任書,我們現在要簽可持續發展的承諾書,來保證落地實施。
柯睿格:中國有九千年的釀酒歷史,非常悠久。而百威亞太是一家成立才兩年的公司,兩年前在香港上市。在此之前,我們作為一家歐洲公司在歐洲上市。我們在全球有大約250家工廠,其中29家位于中國。
你們也許好奇為什么一家啤酒公司會在這里談論可持續的問題。大家可以想想啤酒是由什么構成的。首先是水,還有麥芽和啤酒花這些原料。然后大家可以再想想我們是怎樣包裝啤酒,然后如何將其送到消費者手上的。最后,大家可以想想,我們是怎么處理所有廢物,或伴隨而來的環境問題的?如果你們能理解回答這幾個問題,就能明白我們在幾年前樹立的2025年四個可持續發展目標。
因為我們重視水域保護,重視培訓農業生產者。我們在每一方面都設立了100%的目標。我們要100%使用可再生電力釀造。這就是RE100準則,我們正在努力實現這一目標。
我們重視所有包裝的循環使用。我們使用的是100%或大部分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從啤酒的角度看,我們就是這樣處理的,用這樣的方式把啤酒送到消費者手上,并建立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業務。百威的品牌歷史可以追溯到1876年。我們還有其它的品牌,比如時代啤酒,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66年。因此我們想要盡力實現能延續到未來數百年的、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業務。
樹立了目標,也在這方面取得一點進步。我可以驕傲地說我們在中國有3家啤酒廠已經實現了目標。有一家啤酒廠,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武漢啤酒廠,它會是我們250家啤酒廠中首家實現碳中和的啤酒廠。根據中國的“十四五”規劃政策,這樣我們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我們要與實現碳中和聯系在一起,為整個社會創造效益。
因為我們確實無法解答所有問題,即使是啤酒方面。所以,我們會實行一些計劃,例如,“100+加速器”計劃。我們會和100家來自中國各地的、不同類型的、有不同想法的初創公司合作,解決我們正遇到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其中有一些已經轉變成了二十兆瓦的項目。這與我們之前提到的核電數量相比不值一提。但是在啤酒業務方面,這是相當大的項目。
有一家來自中國的初創企業提出了一個想法,后來我們在佛山的一家啤酒廠使用了一個電池組,可以重復使用實現能量循環,從而在啤酒廠創造了一種循環能量模式。
我們已經完成了很多這樣的項目。我們有11家啤酒廠使用太陽能電池板發電,許多與電網相連,并為中國貢獻可再生電。我們已經將在中國的巴士都轉為使用電能。還有更多其它方面的例子,我們非常希望對中國的規劃目標和發展做出貢獻。鑒于明確的政策指示,相信我們能夠繼續做出貢獻。(財富中文網)
編輯:徐曉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