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粒變人造肉,海底撈是控制成本還是在創新?
騎行人張浩
自打美國Beyond Meat一夜成名后,人造肉就開始被公眾廣泛關注。事實上中國人造肉至少有上百年的歷史,遠早于美國。最初是和尚們的創造,經過不斷改進,口味和造型早已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不過因為食客的局限以及不以商業為目的的發展,知名度并不高。有一段時期,在齋菜外包食堂化的進程中甚至一度變得難覓蹤跡。
拋開人造肉的健康屬性。作為一家中高端火鍋企業,居然已經把壓縮成本的主意打到了配角小料上頭,實在有點讓人哭笑不得。消費者不是傻子,注重口感刺激的麻辣火鍋本來就不是什么健康概念的餐食,小小的牛肉粒就改變整體的屬性了?而真肉粒轉入菜單也坐實了海底撈這次的變革只是要赤裸裸的控制成本。只是你連小料的成本都開始嚴控了,那鍋底和主菜的品質是不是也開始打折扣了?
成本控制始終是企業的經營核心之一,但是在什么上去做控制也往往影響未來經營的可持續性。除了這次牛肉粒事件,今年還爆出2020年凈利潤下降約九成,聯合創始人提前2個月減持已發行股本的15%套現49億港元等負面新聞。讓人很難不聯想到海底撈經過一波快速擴張的操作后會不會也迅速一地雞毛?
周濤
可以理解畢竟每個企業的成本管理都是必須控制的,精細到每一個細節的成本控制企業才能生存,生存下去了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務
Chelsea常笑
以推出植物蛋白的創新掩蓋降低成本
楊三
牛肉粒變味伴侶,在我看來這就是一種變相漲價。原來,海底撈既然把牛肉粒作為自助小料供應,就意味著公司愿意承擔這一原材料的損耗,而消費者自主拿取,只要不浪費,量多量少全是個人自由(從消費者權益均等角度來看,人均消費50元和人均消費150元的消費者擁有同樣的“牛肉粒自由”,不應與消費數額掛鉤)。就像大胃王去吃自助餐,會有人指責你吃多了么?現在網上出現了很多“體諒”海底撈、討伐消費者的聲音,我實在不能理解。
?
當然,海底撈調整經營戰略是它的選擇,可能的確有“苦衷”。但像我這種把牛肉粒當成海底撈“靈魂”的人,可能就得考慮考慮是不是還會再去這家已經沒有其他亮點的火鍋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