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效率提升,卻為何沒有帶來令人滿意的社會效果?
托馬斯·鐵蛋
在數字化時代,從政府到事業單位到企業各類組織都在追求效率,用各種先進的數字化工具把人們綁定在各種互聯的系統中,每個人的產出可以被精確地衡量,可以直觀地和他人去對比,這些數據又源源不斷地匯入決策系統,并最終匯報給決策者們。這些基于數字的決策被稱作是“科學決策”,而很少有人關注這些決策是否“人性化”。而人性的東西往往是緩慢的、低效率的,這似乎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于是乎,在數字時代,一切都變得更快,但人們的幸福感卻在不斷下降,人們的焦慮、抑郁程度卻在不斷攀升。
回歸到醫療行業的效率問題,數字技術的確提升了醫療行業的公平性和效率,譬如實名制掛號系統的推廣對“黃牛”的打擊很大,而一些遠程診斷和手術的應用也的確提高了效率。但中國醫療領域更深層次的問題是地區間醫療資源的不均衡,以及整體醫療資源的供給不足問題,這個僅靠數字化技術,并不能短時間內得到改善。
Hedouwudao
這句話,邏輯是反過來的:人們持續的、加速的不滿意,促使醫療提升……如果滿意了,不加速了,醫療效率的提升,也就到底了……
陳CC
“效率悖論”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但其實人們的反思遠遠不夠,或者說,效率的悖論之所以難以應對,是因為這種悖論中暗含一直不平等、不均衡的關系。比如在企業的效率悖論中,管理者們為了使成本更低、利潤更高,自然會追求能使得效率最大化的途徑,但其中的負面影響卻主要由員工來承擔:比如高房價、休閑時間的剝奪等,原本的不平等無疑被效率至上的邏輯鞏固。
而在醫療這一具有公共性的領域,效率的問題又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此前的赤腳醫生制度其實是建國以來相當大的成就,因為它用事實證明,“廣覆蓋”比“高水平”更適應那時全民健康問題的緊迫需求。但發展至今情況又有所不同,人們開始追求更高的醫療衛生水平,效率的提升確實提供了渠道和機會,但要實現“高水平的廣覆蓋”短期以內仍是難以企及的。并且,醫療絕對不能完全用“逐利”的企業思維加以對待。所以國家一直在進行醫改而不是放開市場,因為在這一問題上,效率和公平的矛盾不能交給市場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