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總理一年半內二度訪華,影響幾何?
張國防
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Olaf Scholz)率領高級別商業代表團來訪之際,是全球貿易經濟發展的與時俱進的“務實主義”之舉。
與政治化思維的一部分歐盟官員、以政治安全為借口獲得時間窗口的美國內閣們不同,德國考慮去風險和多元化需要的同時,希望進一步擴大對華貿易。閉關自守,只能實得自身越來越邊緣于全球最大統一自由貿易市場的供應鏈、創新前沿。
西門子Siemens首席財務官拉爾夫?托馬斯說德國制造商將需“幾十年”時間才能降低其對中國的依賴度,指方公司面臨的困境以及他們對中國作為市場和供應國的依賴,這一全球價值鏈是在過去50年期間逐漸打造起來的,要幼稚到什么程度才會相信這種格局可以在6到12個月內改變?
現實數據而言,德國經濟研究所一份報告闡述自2022年以來德國企業在“去風險”中國敞口和降低關鍵商品進口依賴度方面幾乎毫無進展。相反,文中2024年1月中國德國商會報告顯示,78%受訪者預計未來五年其行業將持續增長;54%的受訪者計劃在未來兩年增加在華投資,其中79%的企業表示,這是保持在華競爭力所必需的。
不能不在中國發展,這是結構性的。咄咄逼人的中C競爭對手的崛起是一個“挑戰”,如果能經受住‘中國廚房’的高溫,在其他地方也能取得成功”-- 反之,脫鉤的并非中國市場,而是全球最大統一自由貿易市場。
當下及未來,尊重客觀而言,中C已然是全球最大統一自由貿易市場的一部分,是供應鏈的一部分,更是消費的一部分 -- 無論與全球市場博弈互動的基調是合作博弈還是非合作博弈 -- 尤其是找到法門激發自身10億+人口的消費現代化之后(這一人口數量等同于當前發達社會經濟體的人口總數)。
同時,無論以勞動對時間的累積界定價值的錨定是否合理,客觀上,中C放開了需求、期望、效用對價值、價格的認可,“配置 -- 稀缺資源的配置(政府作用)”和“協調 -- 市場自組織運行的網絡效應系統動力中產生的兩難或多邊問題和沖突的協調(市場主導)”漸漸相得益彰、嫻熟有度。
繼而,更是供應鏈增長、消費增長的生機勃勃、幅度增加最大、份額占比增長最多的。
也即,中C是全球產權市場、資本市場邊際增長的主力市場。
-- 當前的結構性轉換期,無論什么緣故在中C市場上遇到了暫時的虧空,但只要這個市場還在均衡穩定態,這里的心情之一,有些類似于賭場上輸的越多越是激發人們的冒險欲望和行動;
-- 以及,在其他市場賺取1000塊的獲得感,遠小于在這樣一個市場上輸掉1000塊的郁悶不甘度 -- 假設非要給一個獲得感:郁悶不甘度的比值,2.5是個基準數,只增不減。
同時,時間不緊不慢、不疾不徐、滴滴答答但從來不休止的向前,人們的年齡隨之增長,代際之間,有傳承更有翻頁更新。
中C市場和大地之上的新一代的認知、邏輯、結構、話術,不能說煥然一新,但幾乎可以說結構性不同于他們的父輩;
同時,包括但不限于德國的新一代,同樣在時間軸上翻頁,那些個:
-- 光環效應,先接受的信息會影響對事物的整體判斷和理解;【反身性】
-- 錨定效應,評估某一個未知事物之前先會估計一個參考答案,即錨定值,然后再來調整;
-- 框架效應,同一個問題的不同描述,會導致做出完全不同的決策判斷;
也在代際轉換之間,有了新的一頁 -- 誰還有興致關注那些個什么紅的藍的。
也所以,西門子的首席財務官說對了一半,也即時間 -- 未來幾十年肯定大家在一起;另外的表述,“依賴”這詞用的就不準,“降低”更會是無從談起 -- 佇立在北京望京的西門子大廈,歷久彌新。
BTW,面相未來,
-- 美A市場結構、政經結構、創新結構、消費結構依然生機勃勃;
-- 日本受益于美A主導的主要市場但同時也絕對受限于美A劃定的邊界,同時越來越多面對中C的先進制造業的擂臺攻守;
-- 東盟國家結構主義覺醒框架中相對勤奮;
-- 歐盟有探究理論的底蘊,以及把理論變成生活場景中的要素力,歷久彌新;
-- 印度只能說頗具潛力,最大的問題在于產權主義的邊界使其離地半米至少持續數百年,這事不能如中C般解決徹底,其未來最大畫像或許是拉美的魔幻現實;
-- 西亞中亞中東還在那一場1500多年領先全球的阿拉伯式開放、共享,以及當時阿拉伯式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造就的“近代化”阿拉伯帝國余溫中或主觀或客觀的沒有躍遷至“現代化”;
-- 拉美尚在加西亞·馬爾克斯一語中的的魔幻現實主義中重復著看似熱鬧的百年孤獨;
-- 非洲,空氣中的呼嚕聲和馬蹄聲震耳欲聾,角馬的胡須在晨光中閃著銀光,鬣狗在牛群的邊緣徘徊,它們的笑容被鮮血浸染,而可以輕松捕獲獵物的鱷魚,在馬拉河里養得又肥又大。
===
王衍行
一天政治、兩天經濟 ---德國總理朔爾茨二度訪華的日程。周日,肖爾茨開始了其為期三天的訪華行程。他前兩天將先后到訪經濟重鎮重慶和上海,最后在周二抵達北京開始政治會談。
從中方的熱身之中感悟到了重視。2024年3月底以來,上海、廣東、遼寧等省級黨政高層官員密集會見包括采埃孚集團、西門子股份公司、德科斯米爾集團在內的德國大型企業高級管理人員,為朔爾茨此訪促進中德地方經貿合作鋪路。
豪華陣容。陪同朔爾茨出訪的包括來自西門子、拜耳、梅賽德斯-奔馳、寶馬和蒂森克虜伯等德國企業的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等高級管理人員。第三日,德國農業部長、交通部長以及環境部長將在北京加入肖爾茨的訪華議程。
意義重大。此次中國行也是繼2023年7月朔爾茨領導的三黨聯合政府出臺首份闡述德國對華“去風險”政策及立場的《中國戰略》文件后,朔爾茨首次率團訪華。此訪如何影響新形勢下的中德關系,備受外界關注。之前,德國經濟研究所的一份報告發現,自2022年以來,德國企業在“降低”中國風險敞口和減少對進口的嚴重依賴方面幾乎沒有取得任何進展。德國統計機構的數據顯示,中國是德國最大的單一貿易伙伴,2023 年兩國之間的商品貿易額將達到 2540 億歐元。 這種關系從大眾汽車和巴斯夫等德國最大的集團延伸到該國中小型企業,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該國經濟實力的支柱和全球化的典范。
各自都十分重視對方。德國的企業界是中國的主要投資者,并且多年來將中國視為主要市場。德國企業界堅信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將持續帶來收益。而德國對中國而言,仍然是一個關鍵的、穩定的、持續的、相對開放的技術和資本來源國。
爭取、維持德方企業的利益。對德國而言,中國是世界上最重要同時也是最難打交道的國家之一。過去,中國的商業前景是如此誘人,以至于德國企業管理層對中國各級政府做出了許多讓步,以便以某種方式獲得準入的機會。打造公平的營商環境,推進德國在華利益,解決德國企業在華經營面臨的歧視,將是朔爾茨周二在北京政治會談中的重要議題之一。彭博社引述中國德國商會的調查稱,三分之二在華德國企業表示,他們面臨不公平的市場競爭,導致其成本升高和利潤降低。
朔爾茨訪華的第一站是中國西南大都市重慶。重慶擁有人口3200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朔爾茨以及隨行代表團會晤了當地黨政官員之外,參觀了德國汽車供應商博世位于重慶的工廠,該廠生產可持續氫動力生產設施。
周一,朔爾茨將在金融和經濟大都市上海參加活動。他將在上海會見外貿商會代表,與同濟大學學生舉行討論會,參觀德國企業科思創的創新中心,并與中共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舉行會談。
伊朗襲擊行動打亂了行程。周日,肖爾茨取消了原定的乘船游覽長江以及重慶市內觀光項目,他將通過視頻參加七國集團就中東局勢舉行的緊急磋商,與會各國將就如何對伊朗襲擊行動做出回應展開討論。
關鍵時刻的“首次訪問”成為加分項。中共二十大閉幕后不久,朔爾茨曾于2022年11月4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由于當時中國還未解除針對新冠疫情的“動態清零”政策,朔爾茨僅在中國停留了不到24個小時。
綜上,兩國都認為這次來訪是一個好兆頭。
石景山辛芷蕾
這是朔爾茨就任總理以來第二次訪華,上次是2022年11月剛剛就任時。上次,他多家德國企業管理者隨行,這次也不例外。經貿關系依舊是兩國溝通的重點。
同時,德國方面一直在降低對華依賴性,而此次朔爾茨要傳遞去風險不等于脫鉤的有利于雙方關系的信息。德國一直重視與中國經貿方面的溝通聯系,這也是其在歐洲國家中,與中國關系走得相對近的原因。但兩國之間存在需要交涉與平衡的方面還有很多。
張學峰
中德都是制造業大國,這使中德的產業結構存在雷同之處,例如汽車制造。近似的產業結構可以加強合作,互通有無,在產品不同類別上各自發揮比較優勢。
對于跨區域的經濟互補,例如中德金融業的合作與交流,應該以貨幣市場為主,資本市場為輔,突出人民幣與歐元的和諧共生,做大蛋糕,利益共享。
在政治領域,中德交流的重點有兩個,一是中國與歐盟的合作,二是中德在全球事務上的政策協調。中國應該避免直接干預歐盟內部的政治經濟決策,而是更多的關注與中歐交流合作有關的焦點問題,通過解決焦點問題以推動中歐合作共進關系向前行。
關于中歐雙邊事務中存在的分歧與矛盾,多溝通交流,多擺事實、講道理,支持配合解決對方的關切,要讓歐方理解中國的立場、難處以及中歐合作給歐方帶來的現實收益,建立務實、高效的事務處理機制。
中歐是共同維護全球穩定與安全的主要力量,中歐互補性強,合作領域廣,中歐中德關系必將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