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撤回”再現,多家公司IPO終止
東木
隨著國家注冊制改革,為企業上市開了綠燈。很多企業不是在敲鐘,就是在去敲鐘的路上。然而一些上市企業頻頻爆雷,監管部門也不斷用典型案例揭示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等,向市場傳遞“零容忍”的信號,對市場形成警示,加強監管威懾力。也讓一些準備上市的企業變得謹慎。而退出上市隊伍中的企業,也不乏好好盤算一下,想好了再說。
據數據,2022年全年,A股強制退市公司有42家,創下歷史新高。2023年剛過去的5個月,已經完成退市的公司有8家,而正在路上“可能終止上市”的公司卻已經達到了57家,數據還在進一步增長。其實國家鼓勵企業上市,是為了支持企業發展籌集資金。可是從退市企業看,有些企業自上市之始就做財務造假,上市完全是為了圈錢。受到監管嚴懲被強制退市,也是凈化資本市場環境。
上市好處不言而喻,壯大資本實力,提升企業的管理和形象等等;同時上市也同樣肩負起相應責任,對投資者負責,為社會經濟發展獻力。所以企業扎堆排隊IPO,現在又現扎堆撤退。嚴監管之下,今后想IPO企業的進入和退出也越來越會成為常態。
人微則言輕
在當今的資本市場中,多家公司的IPO終止引發了廣泛關注。尤其是在近期,滬深交易所對撤否率的考核已成為不少投行人士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使得他們在申報時愈發謹慎。據一位律所合伙人透露,在今年前7個月撤回的145家企業中,有133家是主動撤回。
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多種多樣。首先,交易所對公司的考核標準日益嚴格,使得許多公司擔心無法達到要求而選擇主動撤回。交易所的考核標準不僅關注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還關注公司的治理結構、信息披露質量等方面。一些公司可能認為,與其冒著被交易所否決的風險,不如主動撤回申請,以避免進一步的損失。
此外,公司自身的原因也是導致IPO終止的重要因素。例如,一些公司可能存在財務造假、違規擔保等行為,這些行為一旦被發現,就會引發市場的廣泛質疑和譴責。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公司想要繼續上市,也可能面臨巨大的困難和壓力。因此,一些公司選擇主動撤回申請,以避免進一步的損失。
IPO終止對公司和市場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對于公司來說,IPO是融資和擴大知名度的重要途徑,一旦失敗,將對其未來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同時,公司還可能面臨聲譽損失、法律訴訟等風險。對于市場來說,多家公司的IPO終止也會對市場的穩定性和信心產生一定的影響。
針對這一問題,投行和公司需要采取積極的措施。對于投行而言,需要更加嚴格地遵守相關規定,加強對公司的盡職調查和風險評估,以降低撤否率。對于公司而言,需要加強自身治理結構、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建設,提高自身的質量和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