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億美元的瑞信AT1債券被抹零
稱罡
瑞銀收購瑞信的過程中,瑞信170億美元的額外一級資本(AT1)債券將被全額減記而引起了金融市場尤其是債券投資者的重點關注,畢竟常規的償付優先級是債券高于股票的。
但是很客觀地來講,CoCo債跟我們通常認識的債券是有明顯的區別的。它作為應急轉股債券的機制是白字黑字的,算不上因為瑞信事件才臨時演了這么一出。并且CoCo債因為其高風險屬性也給投資人帶去過高收益。就如本文所言,從歷史來看CoCo債的收益回報率是高于歐洲銀行股票的。
眾多CoCo債的投資者因為瑞信AT1而被殃及,這是市場情緒在起作用。可是不能因為自己的特殊損失而毫無底線地帶節奏,誤導其他類型債券的債權人也跟著產生恐慌。再說了,有人損失就有人受益。譬如,高盛集團就在開始尋求購入諸如AT1債券等CoCo債的機會抄底。哦,這么看來,傳播恐慌的還有潛在受益的對手盤買方,畢竟買入成本當然是越便宜越好。
格隆匯
瑞銀集團,引火燒身
3月20日,亞洲金融市場開盤前夕,瑞銀集團正式官宣,以30億瑞郎的價格收購瑞士信貸。相愛相殺百余年,兩家“死對頭”最終進行了世紀大合并。
瑞信董事長萊曼無奈對外表示:對于瑞士信貸、瑞士和全球金融市場而言,這是歷史性、悲痛且充滿挑戰的一天。
為了撮合并購交易,瑞士監管部門打出了三板斧——瑞士政府為幫助瑞銀接管瑞信資產,將提供最高90億瑞郎的損失擔保;瑞士央行提供總額高達1000億瑞郎的流動性援助貸款;私人投資者要幫助瑞士政府分擔成本,面值約160億瑞郎的瑞信Additional Tier 1(AT1)債券將被完全減記。
更為急迫的是,瑞信被并購沒有經過銀行股東會批準,而是直接被監管機構強行批準通過。這意味著股東權利直接被剝奪了。
當然,更慘的是債券投資者,160億瑞郎直接清零,沒有遵守“債券在資本結構中優于股票”的市場規則,可能會波及歐洲2750億美元的ATI市場。
組合拳之后,按理說能夠緩解全球風險資產的恐慌情緒,畢竟暫時可以不用擔心瑞信倒閉帶來的風險溢出問題,但全球市場似乎仍然不買賬。
01
更為勁爆的是,美聯儲聯合英國、加拿大、日本、歐洲央行和瑞士央行采取協調行動,將7天到期操作的頻率從每周增加到每天,操作時間的增加將于周一開始,并將至少持續到4月底。簡單理解就是,其他央行遇到緊急情況了,想要印美元隨時給印,付利息給美聯儲就行。
六大央行聯手行動,也暗示了目前歐美銀行業危機情況并不樂觀,否則并不需要如此大動干戈。
這一次,瑞信虧空黑洞到底有多大?媒體對此諱莫如深。但從瑞士央行上千億規模的流動性援助反推,可謂是觸目驚心。
瑞信究竟虧在哪?
在美聯儲長達1年的暴力加息之下,美國銀行業還是出現了6500億美元的債券浮虧。這種虧損并不是一天兩天導致的,明知債券價格會暴跌,豈有不做對沖之理?如何對沖?簡單來講就是買利率掉期。而瑞信是全球最大的兩家衍生品做市商之一,應該是承擔了相當之規模的實質性虧損。
瑞銀把瑞信收入囊中,會不會把瑞銀拖下水?不知道。一個不好的現象是,據媒體報道,瑞銀1年期CDS躍升16個基點至114個基點,5年期CDS夸大4個基點至179個基點。今日美股盤前,瑞銀股價跌逾12%。
對此,一位網友一針見血評價道:瑞士政府撮合的這次并購,如同讓一個正常人吃下一個有點霉變的蘋果,期望著自己只會鬧肚子,至于會不會要自己的命就先不管了。
其實,在過去一周,美國銀行業風波仍在繼續,銀行間系統流動性遭遇了嚴峻考驗。為此,美聯儲大幅擴張資產負債表3000億美元,占到了過去9個月總縮表額度的50%。這些錢都用到什么地方?
美聯儲最新推出的定期融資計劃(BTFP)——銀行可以拿包括國債在內的合格抵押品去美聯儲,按照面值1:1的比例進行融資,付息4.6%。該工具在過去一周一共使用了119億美元。高盛更是夸張預測,未來規模會達到2萬億美元之多。
同期,美聯儲貼現窗口使用規模高達1529億美元,遠高于2008年次貸危機高峰的1100億美元。銀行也需要抵押借錢,融資利率為4.75%。此外,美聯儲“其他信用貸款擴展賬戶”多增加了1428億美元,主要是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處理硅谷銀行、簽名銀行而借貸的過橋資金。
三者相加,大致就是3000億美元。這一次相當于美聯儲再次做了最后的貸款兜底人和做市商,但這需要銀行為美聯儲償付利息,且需要在一定期限內還掉。雖然這與過去QE有區別(聯儲印錢購債),但也有些變相QE的味道。
美國中小銀行業得到了美聯儲流動性的支援后,暫時得以緩和,不至于批量倒閉,但信用危機的警報并沒有解除。
一方面,美國監管層無法為所有存款進行兜底,相當于儲戶在中小銀行中超過25萬美元的資金依舊面臨風險。儲戶依然有動機將資金繼續從中小銀行系統中撤出,要么拿現金,要么轉移到大行。
另一方面,銀行得到美聯儲流動性支援,并不是免費的,需要支付至少4.6%及以上的利息,而中小銀行資產端因為配置多為債權類資產,收息可能區區只有1%或更少,利差為負數,現金流持續失血,依舊面臨自有資本金不足從而導致抵不抵債的信用問題。
更為嚴重的是,中小銀行業會因為流動性壓力,被迫會壓縮企業和個人貸款規模。這樣一來,貸款資產違約率會上來,也會沖擊美國經濟和金融市場。據數據顯示,資產規模小于2500億美元的中小銀行承擔了商業地產貸款的80%、工業和商業貸款60%、房地產抵押貸款50%、消費貸款的45%。
總之,歐美銀行業危機并沒有因為瑞信被并購就此解除了。
02
相比股市下跌,原油市場遭遇了更猛烈的拋售。WTI原油主力期貨從3月7日的80美元/桶,一路狂瀉至今,現價只有64.5美元/桶,累計跌幅高達20%。如此順溜的下跌,顯然受到了歐美銀行業危機的波及,開始交易歐美經濟會因此進入衰退節奏之中。
美國經濟今年會步入衰退,還是依舊如此前股票市場預期的“軟著陸”呢?
以史為鑒,1958年-2021年,美聯儲12次降息周期中,一共有9次硬著陸(衰退),3次軟著陸(不衰退)。如果看總次數,無法預判,因為加息有可能導致經濟衰退或不衰退。
據國金證券分析,細分看3次軟著陸,即1965-1967年、1983-1984年、1993-1994年,均有以下特點:第一,在通脹出現苗頭之前(加息前CPI分別為1.7%、2.4%、2.5%),前瞻性進行加息操作,而在通脹趨緩以及經濟放緩之后進行果斷降息。
第二,加息前的GDP增速足夠高,提供了軟著陸的安全墊。比如3次軟著陸加息前的一季度GDP增速分別為9.2%、9.4%、5.5%,均值高達8%。而9次硬著陸中,4次淺衰退前增速均值為3%,5次深衰退前增速僅有1.8%左右。
這一次,美聯儲嚴重誤判通脹形勢,待通脹已經失控1年之后才姍姍來遲。而在加息之前,CPI和核心CPI已經分別高達7.9%、5.5%,遠超過去5次深衰退的均值。
其次,本輪加息周期長度超過3次軟著陸以及9次硬著陸的均值,且加息幅度創40年最高,高于12次加息周期均值。
如果從歷史視角看,本輪美國經濟不衰退的概率似乎很低。不過,截止到目前,美國宏觀經濟的表現卻格外有韌性。
韌性根源來源于超額儲蓄。在2020年一季度到三季度,美國居民累計了2.3萬億美元的超額儲蓄。其中58%來源于美國財政的轉移支付,也就是當時美國政府直接發錢給居民,另外42%來源于疫情之下居民減少額外支出。
從2020年Q4至2022年Q4,超額儲蓄已經減少1.1萬億美元,剩下1.2萬億美元。超額儲蓄持續消耗,并沒有流向股市與樓市,更多是流向消費領域,支撐了美國經濟的韌性增長。
據華創證券,目前美國消費相較于疫情之前的趨勢高出1000億美元。如果按照這個斜率走的話,超額儲蓄可以支撐大概11個月。當然,這個假設相當之樂觀,因為剩下的1.2萬億超額儲蓄中,高低收入群體是分層的,只有中低收入家庭的超儲才更容易轉化為消費。
華創證券預估,按照超額儲蓄中的50%歸屬于中低收入群體,超額儲蓄也能支撐5-6個月左右。當然,這些假設并沒有考慮居民不會把儲蓄花干花凈,且伴隨經濟放緩收入放緩會加速消耗超儲的情況。
這樣來看,超額儲蓄并不能支撐美國消費走太遠。且伴隨著貨幣緊縮帶來的滯后性與累積效應,消費增長動能逐步下臺階是大概率事件。
除了消費大頭外,美國經濟占比大致均為11%的制造業和房地產業已經明顯受到貨幣緊縮的沖擊。其中,制造業PMI連續4個月低于50榮枯線,房地產業陷入冰封,今年1月成屋銷售總數年化僅400萬戶,創下2010年10月以來新低,環比12個月下滑,同比更是暴跌39.6%。
屋漏偏逢連夜雨,中小銀行危機可能還會加劇地產與制造業的脆弱。如果未來美國經濟果真陷入衰退,會帶來一系列問題,比如底層資產違約會暴露,對于金融市場的打擊會比較大。
03
從硅谷銀行到瑞信信貸,央行們果斷出手斬斷恐慌情緒蔓延。但金融市場博弈依舊,利好的一面是央行救了肯定比不救要好,但不利的一面是,如此緊急出手也說明了情況真的不樂觀,可能還有隱藏至深的重大風險。
2017年,時任美聯儲主席的耶倫信誓旦旦稱,自2007年至2009年的上一次金融危機以來,美聯儲已經針對銀行體系進行了改革,當前的情形已經比上一次危機安全了許多。有生之年都不會爆發另一次金融危機!
但現實卻如此骨感,不可低估這一次銀行業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