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凈值大面積回撤,什么原因?
朱霄
這一周的形勢可以說是,股市未振,樓市未暖,債市已趴。所謂的經濟反彈還停留在意念層面,固收類資管產品的估值就先跪為敬了,對于此事,追根溯源、科學解釋乃至心靈按摩的信息已有很多,但也讓更多的投資者和相關從業者感受到迷茫無措,金融市場之大,竟放不下小賺一筆的美好向往,憑運氣賺錢,憑本事虧錢,曾經頭頭是道的買入邏輯屢遭業績毒打。最終在隨機游走和有效市場的假說中,自我懷疑、自我否定,陷入“不可知論”和“虛無主義”。
“人無法賺到認知以外的錢”,這句話有它的道理。但我想提出的另一個觀點則是,“大額資金無法長期賺取超額收益。”這個超額,基于場景的不同,可能是全市場資產加權平均收益,也可能就是經濟增長率。
股票和債券既不能吃也不能用,一個人所擁有的金融資產,可以理解為他對實體經濟財富占有的憑證。少數人的金融資產增速一直偏高,就意味著他們對實體財富的占有份額在提高,貧富分化在加劇,有道是富不過三代,這個過程可能很長,卻是不可持續的;如果多數人的金融資產增速普遍偏高,超過了真實經濟增長率,就意味著大家都坐上了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的熱氣球,屬于貨幣“內卷”,而這不但是不可持續的,演化過程也要更為短暫。
共同富裕是現實的,共同發財往往只是瞬息幻夢。一類產品,一種策略,一條致富之道,一旦既誘惑滿滿,又人頭攢動,它距離被打回原形,則計日可待。在我們國家,這個需要警惕的規模門檻可能就是“萬億”,P2P高峰期每年交易規模達到2-3萬億元,房地產信托高峰期存續規模2-3萬億元,量化私募基金2021年末規模1.08萬億元,股票型ETF(六成是賽道型指數基金)在今年9月末突破1萬億元……我當然不是說這些產品在靠譜程度上是劃等號的,而是說它們都有過遭人熱捧但繼而光環褪色甚至信仰破滅的跌宕時刻,上萬億大眾資金公開躺賺,到目前為止都不是可持續的。
所以對多數人、普通人來說,做投資的第一要義就是理性預期、調低目標。我們假設有一款投資產品運作了四年,第一年起步良好收益20%,第二年趕上順風期大漲50%,第三年遭遇回調暴跌30%,第四年緩慢修復僅僅微漲4%,四年下來凈值的復合平均增長7%,如果不考慮波動和回撤帶來的情緒成本,這樣的收益率并非不能接受,因為10年后也可以資產翻翻了。有漲才有跌,從沒漲過的東西談何下跌,但更多的人是被50%的賺錢效應吸引進來或者大舉加倉的,慘遭30%收割后奪門而出;也有投資者連賺兩年后志得意滿卻被反轉到懷疑人生,發現只是做了個過路財神。+50%和-30%都不會是常態,除非他能意識到如此顯著的超額收益是耗費了未來N年運氣賺到的,就此止盈、落袋為安、不再他求,但人生的旅途和欲望又沒有預先劃上的終點線,誰又能在大賺后覺得完成任務、金盆洗手呢?
所以,投資并不是虛無的,但要求多數人都去“反人性”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中國經濟早就告別兩位數的高增長了,在下一輪起飛周期前,我覺得需要把投資想象成通過勤奮、學習與訓練,在至少5年的一個考核期內,歷經得失悲喜、吐利回補之后,盡可能把財富的復合平均增長率提高幾個點的工作,而復利作用下的幾個點仍然意義重大。如若不然,則是在賭,要么是在賭自己的天賦異于常人,要么是賭自己的資源異于常人,要么就是賭自己的運氣異于常人。
閑適
最近債券基金和凈值型銀行理財這跌幅,驚呆了
許多投資者。“不是說債券是避險型資產嘛!”“不是說債券是固定收益嘛!怎么變成固定虧損了?”有人說“你債券基金拿的是債,下跌也就算了,我銀行理財是理財啊,怎么債券下跌我理財也跟著跌了”?其實在買銀行理財時往往只看“收益率”那一欄,“產品說明書”中在“投資范圍”的那一欄里面,能看到“標準化債券”這5個字,在資管新規后,凈值型銀行理財的風險收益特征,已經無限接近于公募債券基金了。所以,無論你是買銀行理財的,還是買債券基金的,也別互相埋汰了,都是一家人。所以這次債券基金和銀行理財的下跌都是因為一個原因——債券價格下跌。那么既然不是“爆雷”,還有什么原因會導致債券下跌呢?
導致債券價格下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信用(違約)風險 ;2、信用利差走擴;3、無風險利率上行風險;4、流動性風險。因此,導致債券價格下跌的,不只有“爆雷”這兩個字。而引發這波債市大幅調整的主要原因,在初期主要是信用利差走擴和無風險利率上行,而在越來越多債基和銀行理財持有人不斷贖回的情況下,風險已經逐漸蔓延到了流動性風險,這其實和2015年6月股災期間股票基金持續下跌持有人不斷贖回的負循環原理是一樣的。在股票市場對經濟增長預期極其悲觀之時,債市往往持續走牛并表現為無風險利率趨勢性下降,在無風險利率逼近歷史最低點區間,且一些經濟周期因素或政策外力因素導致市場對經濟增長預期出現大幅改善的情況下,債市往往容易出現“債災”,而股市往往在此時間段前后出現反轉.......。
資管新規后凈值化改造的銀行理財在底層資產和風險收益特征上已經無限接近于公募債券基金,而凈值化銀行理財的持有人還認為這些理財是以前的“保本保收益+沒有回撤”的存款產品。作為資管新規實施以來首次債券市場的大幅下跌,本次債市大跌的“負債端結構”和以往顯著不同。債市過往都是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投資者結構,而銀行理財經歷凈值化改造持有大量標準化債券資產之后,使得個人投資者對于債券資產的介入大幅加深。而購買銀行理財的個人投資者對于回撤和虧損極度厭惡,在自媒體高度發達的環境中容易加劇贖回行為,導致債券市場進一步負反饋。而從債券基金和理財產品投資經理的行為猜測來看,今天利率債市場已經企穩,而信用債市場因為缺乏流動性出現了很多個券“爆破”的現象。若后續相關產品負債端(持有人)贖回加劇,不排除信用利差進一步走擴,而利率債相對企穩的情況發生。
何葦航
投資理財產品的人基本上要么是風險厭惡較高的群體,要么是為自己高風險投資鋪安全墊的專業投資者。無論是兩者中的哪一種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對低風險理財產品的收益預期是很佛系的,不到萬不得已這些投資者一般不會有什么大動靜。因此風險只有R2的產品都能觸發大額贖回,只能說理財產品的表現是真的慘。
按照本文的說法,債券市場出現了大幅調整是導致這些理財產品表現差勁的直接原因。債券市場要恢復到過去云淡風輕式的走勢,也就只能被動寄希望于以美聯儲為代表的各國央行放緩加息腳步了。
目前來看,市場普遍認為美聯儲明年下半年之前會結束加息,畢竟捅破天花板就意味著美國國家信用出現實質性危機。如果這么來看,貌似當前反而是抄底理財產品的好時機。但是,假如在此期間飛來一只超級 “黑天鵝”呢?這可是大家最害怕看到的事。
因此綜上來看,現在這個不穩定的宏觀環境只適合賭性強的玩家。至于稍微有點風險厭惡的玩家,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最好還是回避。
溫和的強硬派
1949年,一位名叫愛德華·墨菲的空軍上尉隨口開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有可能被做壞,讓他去做就一定會更壞。一句不經意的玩笑話被迅速擴散,在墨菲的本意背后又得到了更多的演繹:如果壞事情有可能發生,你越擔心這個發生的概率,那么他發生的概率就越高。后來就有人總結成我們現在看到的“墨菲定律”: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回看這幾個月的債市、債券基金和銀行理財,似乎也處在墨菲定律的陰影下。有人說非標轉標后,“打破剛兌”就差銀行理財沒有真正意義地破了,但什么時候破,誰來做這個先打破剛兌的倒霉蛋,誰也不知道;也有人講,今年是罕見的寬松大年,央媽持續的“寬貨幣”營造的債券小牛市,遲早要終結,到什么時候掉頭,誰也猜不出來。
我們都知道債市會回調,也知道與之相關的債券基金和銀行理財必然承受壓力,但當墨菲定律真的靈驗之時,卻發現沖擊居然是如此之大。許多非常穩健的純債基金,這幾天內就跌去1%的凈值,創下了過去幾年的最大回撤,凈值下跌帶來銀行理財的撤資,進一步加劇了債券市場的踩踏。債市會變得糟糕,但他真的變糟的時候,就一定會比我們預期的更糟糕。
但如果我們放眼更長,回看到2013、2016年兩輪不亞于此刻的債券熊市,市場的巨幅下跌也必然會促使市場進一步走向完善。對于中國的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市場,只有在經歷一輪輪血的教訓后,才能走向最終的完善,這是我們當下正在痛苦經歷的,也是歷史長期的必然,誰也無法跳過這一進程。
過去三年,沒有了剛兌的高收益信托,許多投資者會本能地按圖索驥,在“債券基金”、“固收+”和“套利策略”去尋求自己對于安全的邊界,但我想表達的是,未來的財富管理市場再也沒有絕對意義的安全了,這是金融市場成熟的標志,也是我們必須要強制接受的。如果不能去主動適應這個新形勢,就只能活在過去的謊言里,一次次被欺騙,一次次蒙受損失。
也正是因為此,在更廣闊的標品市場中,特別是在資本市場里通過組合配置以長期投資去尋求“穩健”的收益才是最終的唯一解。一次次市場的震蕩和一次次的幻夢破滅中,真正的資產配置價值觀才會建立起來,任何新興事物的成長背后都是血與淚的代價,而也正是因為此,我們才要提醒自己,再也沒有絕對安全的資產,資產配置和分散投資才是我們面對終極、開放市場的唯二伙伴。
江瀚視野
說是在看到當前銀行理財產品出現大規模回撤的現象引發大家的關注,甚至也有不少人看到自己的收益水平,一度成為大規模下跌的情況,這其中是怎么回事?我們又該如何分析判斷?
首先當前各家銀行的理財產品,特別是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采用的都是債券基礎的理財產品,大部分都投資的是債券類的固定收益產品,所以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如果債券市場出現大規模的市場波動,就很有可能引發理財產品收益水平的調整,這是當前市場變化到一定階段的一個必然體現。所以當前出現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下行或者收益回撤的現象,實際上是比較正常的,也是符合整個市場發展客觀規律和市場客觀發展方向的。
其次,我們仔細來看,當前整個資本市場實際上是一個股票、債券蹺蹺板的效應,當前整個的市場呈現出了蓬勃發展的趨勢,債券市場就呈現出了相對不穩定的下行趨勢,所以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我們看到了當前以債券為基礎的部分理財產品就出現了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是短期內的市場波動所導致的一個必然結果,如果產品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回撤或者說大規模的問題的話,可以先進行一定的市場觀望,了解市場發展的背景和市場發展的經過,來解決當前的問題。
第三,如果大家對于整個市場依然保持著一個相對謹慎或者不樂觀的態度的話,其實對于當前的理財產品可以進行一定的市場調整,比如說將以固定收益為核心的債券類的產品先贖回購買一定的貨幣基金類的產品,來穩固自己的收益,等到市場向好之后,再買入固定收益的產品,從而進行一定的波動市場操作,避免自己的收益出現比較大的風險。如果當前市場的相對水平還是保持一個相對較好的狀態,大家對于風險的敏感性也沒有那么強的話,其實可以考慮先觀望一下再考慮未來怎么做,畢竟整個債券市場長期向好的趨勢依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因此,對于當前銀行理財產品出現的問題,其實我們反而可以用一個更加客觀和冷靜的態度判斷,這是中國理財市場全面開放市場化的一個必然發展的趨勢,也是一個比較正常的發展結果。
王磊Sans Wang
原因就是——打破理財剛性兌付,讓理財風險思維的為更多投資人認可。
1.隨著國際經濟,國內經濟不穩定因素不斷增加,債務問題越來越來,理財產品也會面臨巨大問題。
2.房地產債務債券化后,會包裝成更多理財產品,而這些理財產品會出現高風險,中高風險和中低風險各種形態。這些產品凈值會出現大面積的波動。
3.對于投資購買者,銀行,中介機構來說,完善理財產品購買的手續和流程更為重要,因為這關系到“依法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