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水枯見底似沙漠,明代石橋“千眼橋”露“真容”
2022-08-29 17:30
文本設置
小號
默認
大號
Plus(0條)
8月27日,在鄱陽湖都昌縣多寶鄉水域,嚴重干旱導致湖區水位持續“縮水”,湖床上風卷黃沙的場景,仿佛令人感到置身沙漠之中,水底明代石橋露出“廬山真面目”。石橋長2930米,橋面石材都是花崗巖,每個橋墩由10根左右的松木構成,橋面寬約1米,有1100多孔,所以得名“千眼橋”,自古就是都昌、星子兩縣沿湖民眾便捷往來的要道,被譽為全國最長的湖中石橋,吸引了不少的游客和越野愛好者前來打卡游玩。 | 相關閱讀(財聯社)
50
專注于移動互聯網
滄海桑田。都昌縣多寶西山的鄱陽湖,平靜的湖面下,隱藏著明代千眼橋的秘密。千眼橋作為全國最長的湖中石橋,屬江西省重點保護文物,在鄱陽湖豐水和枯水期間橋身隱現容顏,吸引了人們的眼球。
網上資料,2012年4月,2013年10月,2014年12月都有鄱陽湖進入枯水期,露出距今近400年千眼橋的“廬山真面目” 。該橋是明崇禎四年,為官都昌的錢啟忠領倡捐俸集資,歷時五年建成,總長2930米,故又名錢公橋。今年干旱,鄱陽湖枯水期如今是8月份,不知幾月份千眼橋會再隱去。
通過了解鄱陽湖千眼橋,我有些想法。就像人們看錢塘潮一樣,當地可以進行水紋預報,就千眼橋的隱現吸引當地旅游,讓更多人體驗行走在千眼橋上歲月穿梭的歷史感。也可根據水位的高低,設計不同內容旅游主題,讓鄱陽湖千眼橋煥發新的生機。
4
聊發少年狂
怎么沒有人發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