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之后,小米消金也接手小貸
溫和的強硬派
從業內的角度看,小米消金這一系列變化本就在意料之中,越來越多的小貸都將按照這一流程完成轉型,這是監管的要求,也是金融發展的必然,嚴格的資本管理和風險控制,才是金融能夠穩健運營的根本。
事實上,小貸公司在境內的興起,本來就是一個四不像的產物,缺乏有效的頂層設計,不受金融監管,最終搞成了一個體外套利的最佳平臺,借由ABS、信托公司和保理公司的多方合理,創造了令人乍舌的高杠桿。如果說小貸公司的本意是搞活經濟,但最終已經變成危害經濟穩定的不受管控因素,而這其中所蘊含的金融泡沫和潛在損失,都是一開始做牌照設計時候沒有預期到的。
從這個角度看,金融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行業,經營風險就要求必然有足夠的資本,而金融風險的外溢,最終買單的確是全社會。這兩年,我們看到了監管的雷厲風行,從金控平臺的認定到小貸變消金,都是這一思考下的必然產物,金融的歸金融,產業的歸產業,這不僅是當下發生的,也是我們可以預期的必然之路。無論是小米還是螞蟻,在更換牌照以外,更應該思考的是,是不是應該放棄金融,而徹底回歸于自己的主業。
跳出金融的小氣候再來看當下的經濟變革,監管加強已經是必然的態勢,過去依靠資本的力量橫向擴張,在未來必然會遭到來自監管或頂層設計的約束。資本是一件好東西,但當資本可以輕易實現壟斷的時候,如何限制資本的擴張,讓資本投入到產業最需要的地方,跳出橫向追逐規模和利潤的粗放模式,實現國家層面真正的科技升級和“專精特新”,這才是國家的本意,也是我們作為局中人,必須要理解和認識到的。
何潔瑩
中國的P2P、網絡小貸和消費金融領域的發展,說的難聽點都是“先污染,再治理”,政策總是比市場行為慢很多拍。市場從混亂到整頓理順,往往需要好幾年的時間,但留下的后遺癥卻會持續更久,當年興盛一時的P2P如今基本已經銷聲匿跡,但卻留下了一地雞毛,很多投資者虧的錢仍然沒有追回。
阿里巴巴的小貸業務在杠桿極高的背景下竟然也發展了這么多年,讓很多銀行羨慕嫉妒狠,足見監管上的漏洞有多么大,但還好是沒有釀成系統性的風險,現在大力剎車仍然不晚。
支付寶和其他互聯網金融平臺在導流上的作用明顯,這方面有利于彌補傳統金融機構的缺陷,但他們如果做真正的金融業務——貸款類業務,則需要持牌經營,嚴格按照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監管辦法進行強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