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討好年輕人?B站:君子和而不同
面對不同的聲音,B站告訴每經記者:“我們觀察到在刷屏的過程中,出現一些不同的理解,這是個有意思的過程。我們并不會反對,畢竟片子里已經表達:君子和而不同,年輕人應該容得下更多元的審美和觀念。” | 相關閱讀(每日經濟新聞)
Andersen
從marketing角度,B站成功破圈,這大概率會計入年度營銷案例。而且,這是一個有爭論的營銷,這實際上是很多營銷人夢寐以求的所謂“弄個動靜”(social buzz)。
“前浪”和“后浪”在我看來,是獨具中國特色的稱呼,這源于儒家傳統中“前輩”和“后輩”的秩序,古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中國文化中都是希望一代比一代好的,這種期待具象為父母的“望子成龍”,老師的“弟子不必不如師”等等。之所以大家都說70,80后都轉發這個視頻也大抵是這個道理。然而反對的聲音也大抵是反對這個,說是“年輕人無法被代表”以及所處世界非視頻所講。那么若鼓勵年輕人也需要上綱上線和顯示批判現實的獨立思考,那也未免太沉重。營銷的歸營銷,歸根到底,這是B站的一次營銷,能傳播一些正能量就好。用魯迅先生的話說“愿中國青年都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不必聽自暴自棄之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那么,如果擁抱全球化的年青一代會怎么看這個“后浪”呢?我想是尊重傳統也要理解世界,因為在世界很多文化里是沒有這個“前輩”和“后輩”的秩序。“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Samuel Ullman, YOUTH)。我猶記得多年前在英國一起共事的法國同事,是一位年過7旬的老先生,一次我向別人介紹他很senior時,他糾正我說:I'm not senior or old, Im still a young man!
已注銷用戶
說實話,我第一次看到這個視頻就毫不猶豫轉發了,可能只是被它所傳達的那種大氣、激昂的情緒所感染,確實沒有細品它的一字一句。后來看到這個文案所引發的巨大爭議,才又認真去看了下這個文案,確實是感覺有些批判的人不無道理,有些字句細品之下有“諂媚”年輕人的意思,但我還是覺得這是個好文案,如果用社論或學術論文的要求去看待它自然是漏洞明顯,但它只是一個商業宣傳文案,它非常清晰有力地傳達了一個核心價值觀:對于年輕人,我們應該鼓勵和祝福。能讓大家get到這點,就已經很好了,畢竟如果不是這么看起來“用力過猛”的表達,能讓這個理念這么大范圍的傳播嗎?
“這個片子并沒有為了去刷屏而設計,它只是一個五四青年節前夕,投放在新聞聯播前的宣言片。我們希望看到的人,無論年齡,能被正面積極的意義所振奮,這是它的初衷。”我認為B站的這個回應很好。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