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者鄙
????“肉食者鄙”出自《左傳·莊公十年》。春秋時期,強大的齊國國君齊襄王死后,他的二位公子(小白、糾)爭王位,而弱小的魯國因為送出走的公子糾回國,而受到已登上王位的公子小白(齊桓公)之猜忌,小白出兵伐魯。
????魯國危在旦夕。此時,曹劌求見魯莊公獻退齊師之策。曹劌的親朋好友(“鄉(xiāng)人”)勸他不要去,說了這樣一句話:“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意思是說這樣的國家大事,朝廷中有許多有權有勢的達官貴人都在那里出謀劃策,你何必去摻和呢? 曹劌給出了一句著名的回答:“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蹦巳胍姟?/p>
????其后的事情就是歷史了:“春,王正月,公敗齊師于長勺。”魯齊之間的“長勺之戰(zhàn)”成為中國戰(zhàn)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zhàn)例。
????肉食者,簡單地講,就是吃肉的人,引伸為有權位的人;鄙:鄙陋。這個成語意指身居高位、俸祿豐厚的人實際上是眼光短淺一族。清代學者李漁在他的《閑情偶記·飲饌部》里這樣解釋:因為那些當權者油膩吃太多了,在體內“結而為脂,蔽障胸臆,猶之茅塞其心,使之不復有竅也”。故而,“肉食者鄙,非鄙其食肉,鄙其不善謀也”。
????一個“鄙”字,顯示曹劌顯然不信任“肉食者”,他們的鄙陋引來曹劌的鄙視。換言之,他就差對魯國國君開口大罵了:國事所依靠的那些達官貴人不過是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酒囊飯袋之徒,他們哪里會有御敵保國的辦法。即使他們有些急智,那也不過是臨渴掘井罷了,救得了一時,救不了一世。
????肉食者何以“鄙”?可能首要的原因是他們有太多的既得利益不能舍棄,從私心算計,以個人畫圈,當然就不能為國家、為大眾“遠謀”了。也可能是因為他們高高在上,對實情隔膜,對民眾冷漠,所出之招必為昏招,所行之事必為濫事。結論很簡單:朝廷中享受榮華富貴的人,在國難當頭的時候是靠不住的!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絕不缺少“肉食者鄙”的例子??梢砸黄饋碜x一些古詩,如杜牧《臺城曲》:“整整復斜斜,隋旗簇晚沙。城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歷史上最著名的亡國之音,可能就是陳后主的玉樹后庭花。這是隋朝的事。
????到了北宋末年,內憂外患重重,君臣猶自升平,最終兩帝被俘,“靖康之恥”難雪。宋人劉子有《汴京紀事》二十首諷之,著名的一首云:“空嗟覆鼎誤前朝,骨朽人間罵未銷。夜月池臺王傅宅,春風楊柳太師橋”,說的就是蔡京、王黼等前朝權貴成國家大事不足、敗國家大事有余的舊聞。
????后來趙構逃到江南,在臨安即位,史稱南宋。然而他并未接受北宋亡國的慘痛教訓,只求茍且偏安,根本就不想收復失地,還迫害將領岳飛等人。內政腐敗無能,外交屈膝投降,達官顯貴一味縱情聲色,尋歡作樂。詩人林升憤而在臨安城一家旅店墻壁上寫下一首《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痹娭小把?、“醉”兩字惟妙惟肖地刻劃了肉食者的精神狀態(tài)。
????朝代相襲,肉食者之鄙卻恒常,致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曹劌自己也不會想到,就是他這樣一句針砭時弊的牢騷話,卻會流傳后世,成為經(jīng)典。直到近代,嚴復還在《救亡決論》中說:“彼唯有見于近而無見于遠,有察于寡而無察于多,肉食者鄙,端推此輩。”
????說到肉食者鄙,就會讓人想起蘇軾的《艾子雜說》。幽默的蘇軾堪稱古代的“段子”大王。這個段子是這樣說的:
????艾子之鄰,皆齊之鄙人也。聞一人相謂曰:“吾與齊之公卿,皆人而稟三才之靈者,何彼有智,而我無智?”一曰:“彼日食肉,所以有智;我平日食粗糲,故少智也?!逼鋯栒咴唬骸拔徇m有糶粟錢數(shù)千,姑與汝日食肉試之?!睌?shù)日,復又聞彼二人相謂曰:“吾自食肉后,心識羽達。觸事有智,不徒有智,又能窮理?!逼湟辉唬骸拔嵊^人腳面,前出甚便,若后出豈不為繼來者所踐?”其一曰:“吾亦見人鼻竅,向下甚利,若向上,豈不為天雨注之乎?”二人相稱其智。艾子嘆曰:“肉食者其智若此。”
????順便說,《艾子雜說》有人疑系假托東坡之名而作,但不論是誰所作,其出于宋人的手筆無疑。從上面所引的詩歌可以看到,北宋與南宋的肉食者并不在少數(shù),就憑著懂得腳面向前、鼻孔向下的一點智慧,治理政事,結果越弄越糟,以至不可收拾。
????從蘇軾的段子中,我們還可以讀到:肉食者固不聰明,吃素者認為自己食肉以后就會聰明,則更是愚蠢。以后遇到肉食者,以及竭力想成為肉食者的吃素人,不妨像艾子一樣嘆一句:“唉,這就是吃肉人的智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