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之三:計
????作者:胡泳
????《孫子》對戰略運用的論述最集中地體現在第一篇《計》中?!坝嫛保墩f文解字》云:“計,會也,算也?!庇嫃难裕瑥氖菚庾?,本義是“計算”,“計議”、“謀劃”等皆為引申義?!豆茏樱叻ā罚骸皠側嵋?、輕重也、大小也、實虛也、遠近也、多少也,謂之計數?!辈懿僮ⅲ骸坝嬚撸x將、量敵、度地、料卒、遠近、險易,計于廟堂也”(《孫子注.計篇》)。由此可知,“計”乃“計算”的意思。《孫子》英譯者格里菲斯也把“計”理解為“料想、計劃或者是計算”。
????《計》篇中多次說到“五事七計”、“校之以計”、“將聽吾計”、“將不聽吾計”、“計利以聽”等,可見,通篇是講一種計算的模式。那么,用什么來算,又怎樣來算呢?這一篇說的“算”,也叫“籌”或“策”,是一種用竹木小棍或骨片削制而成的古代計算工具,一般直徑一分,長六寸?!八恪北緛硎枪糯鷶祵W上的計算工具,后來引入到了軍事領域,用以直觀地演示敵我各項因素的優劣。司馬遷說,張良是劉邦的“畫策臣”,他就是用這種小棍為劉邦計算。古代所謂“定計”、“運籌”、“決策”,都是指出兵前的預測決策過程。
????《計》篇的主題是廟算?!皬R”是廟堂,《九地》篇叫“廊廟”,是國君議事的地方。原文講得很清楚,廟算是在“戰”之前,這就是“先計而后戰”。古人云:“用兵之道,以計為首。”計,本身就是權謀,就是“以正治國,以奇用兵”的體現。力求以計謀勝敵,“以巧成事”,是中國軍事思想的傳統之一。這一點在孫子兵法中得到卓越的體現。孫子主張“上兵伐謀”,就是力求用計謀勝敵。整個孫子兵法,就是一部計謀大全。
????計,可以分為定計與用計。定計,指戰前就要進行周密的運籌,做出正確的戰略決策和作戰計劃,做到未戰先算,謀定舉兵。也就是說,為了取得全面的勝利,必先做出周全的決策。孫子這種決策領先、“以全策爭全勝”的思想,對企業管理是非常適用的。企業的成敗首先決定于企業發展戰略與經營戰略決策的正誤。在這個問題上,正反兩面的經驗教訓都極為深刻。
????用計,即出兵之后,發揮計算的優勢,在戰場上隨機應變。善于用兵者,必會用計。同樣,善經營者,其計亦奇。定計只是“知勝”,還不是真正的勝利。真正的勝利,還要到戰場上,“首先是投入戰斗,然后才見分曉?!边@是拿破侖的名言。
????從知勝到制勝,存在一個巨大的不同。定計有確定性,用計沒有確定性。這里可以看出習兵法的一個深刻悖論。廟算結果,固然是常數,但用計卻無成法,一切全靠臨場發揮,隨機應變。隨機應變的東西,怎能事先傳授呢?所以毛澤東說,一上戰場,兵法就全都忘了。李零教授說,“軍事,凡是可以講可以學的東西,都是紙上談兵;真正管用的東西,又沒法講沒法學?!?/p>
????紙上談兵的典型當然是趙括。趙括,趙國名將趙奢之子,受其父影響,從小喜談軍事,和父親辯論兵法,還時常勝利。不過,趙奢對兒子的評價不佳,認為兵事兇險,而兒子把打仗看作游戲一般,假若趙國用了他,一定會給趙國帶來毀滅性的打擊。趙奢死后,趙括之母也勸趙王千萬不要讓她兒子當將軍,趙國的另一位大將廉頗也說,趙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趙王不聽勸,用趙括為主將,結果秦敗趙于長平。
????其實,趙括打仗,誤不在書而在用??梢?,書是書,用是用,故中國有古語云:“享高年者不服丸散,為大將者不讀兵書。”克勞塞維茨也有同樣的見解,他說:“那些在規律的紙堆中爬行的軍人們很可憐,因為這些規律對于天才不僅是不夠好,而且也是天才所可以忽視或嘲笑的?!薄秾O子》為兵書之祖,但它特別看中變幻莫測、流動不居的東西,主張戰法經常變化,計謀不斷更新,“踐墨隨敵,以決戰事”。對不同的敵人要采取不同的對策,決不可千篇一律:對貪利的敵人,“利而誘之”;對驕傲的敵人,則卑詞示弱,使它麻痹松懈。敵我雙方兵力對比不同,作戰方法也要變化:“守則不足,攻則有余”;優勢的大小不等,打法也不一樣:“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孫子所說的“踐墨隨敵”,包含深刻的辯證法,“踐墨”之“踐”是踐履、遵循、執行之意,“墨”為繩墨,引伸為規律、規則、法度、計劃之意。打仗沒有計劃、不遵循規律是不行的,但戰場形勢千變萬化,指揮員不能死守原則,而必須善于根據形勢靈活應變。無“墨”可踐,就會打亂仗;但只知“踐墨”,不知“隨敵”,就是打呆仗。亂仗和呆仗都不可取。只有既“踐墨”又“隨敵”,才可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孫子提出的這一作戰指導原則,體現了計劃性和靈活性高度統一的思想,至今仍具有指導意義。
????大軍事家曹操為《孫子》作注,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深矣。”他對《孫子》既有精深的理解,又有創造性的發揮。在高度概括了孫子的“五事七計”之后,曹操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將知其變即勝也”,只有精通變化才能取得勝利。這是真正讀懂了《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