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編程語言“木蘭”被質疑抄襲Python,負責人道歉
1月18日,針對國產編程語言“木蘭”被質疑“換皮Python”一事,“木蘭”語言研發團隊負責人、中科院計算所編譯實驗室員工劉雷承認其在接受記者采訪中存在夸大成分,對“在網絡上造成的不良影響”表示“鄭重道歉”。
劉雷關于“木蘭”編程語言的情況說明刊登于科學網。全文如下:
何為“木蘭”?
1月15日,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正式對外發布“木蘭”編程語言體系。據稱,這是由該所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編譯技術團隊自主研發、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應用的編程語言體系,并推出“木蘭”開源軟件包,供全球用戶免費下載獲取。
劉雷向《中國科學報》介紹,這個充滿中國風的名字原本是Module Unit Language(模塊單元語言)的簡寫。他說:我們都覺得“木蘭”好,有濃濃的中國文化印記,用“木蘭”命名這樣一款國產編程語言,再合適不過。
劉雷在采訪中表示,在智能物聯應用領域,尚無一款專用的編程語言,在既有的語言系統中做智能應用開發,需要多個工程師、跨多種語言實現,導致開發效率低下;而“木蘭”就致力于打造物聯網智能執行平臺,并為編寫的應用程序提供執行環境。
劉雷稱,如 Google 在云計算領域推出的 Go 語言、蘋果公司自行設計的 Swift 語言、Oracle 控制的 Java 語言標準等等。一旦某個編程語言在一個領域建立了自己的生態系統,那么它的地位幾乎很難撼動。
研究團隊也表示,“木蘭”的目標是成為智能物聯時代的“C語言”。目前,木蘭已在編程教育方面投入應用。
說好的自主研發呢?
在美國宣布限制 AI 軟件出口中國之際,“木蘭”的誕生顯得格外振奮人心,在網上引起了熱議。
然而,在木蘭編程語言發布之后,國內開發者懷著期待下載研究后卻對其產生了質疑:
原來木蘭是 Python?
Python在1991年由荷蘭人Guido van Rossum發明,是一種跨平臺的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近幾年因機器學習大熱而受到關注。
博主“沉迷單車的追風少年”稱,無論是從圖標上來看,還是根據內部提供的函數顯示,木蘭都與 Python 語言幾乎一模一樣。
而且在安裝后的文件夾里,出現了大量的“.pyd”文件,這正是 Python 語言常見的文件格式。
有開發者總結道,木蘭似乎就是建立在 Python 之上,就像在頂層做了一個接口,而底層編譯、優化等其他工作仍然由 Python 來做。
這顯然不能稱為是“一門自主產權編程語言”,畢竟,如果想要在特定領域開發一門全新語言,底層優化與設計都需要“重新來過”。
有計算機業內人士對澎湃新聞表示,從目前能掌握的情況來看,“木蘭”語言更像是Python語言的“套殼”產物。“這個軟件就是在Python語言外邊套了一層殼,還是比較簡單的那種,相當于一個接口,連圖標都沒有改。”
“對這個exe文件進行反向編譯后可以發現,整個結構就是Python環境,比如其中有一個‘lib2to3’文件夾,就是只有python才會有的,是轉換python2到python3的lib。”上述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
背后的企業
這款編程語言的研發企業是中科智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企查查上的信息顯示:
中科智芯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教育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擁有自主研發教育軟件、硬件、課程體系的技術,旗下研發了硬件與軟件兩類課程產品,并設有少兒探究空間、創客實驗室、虛擬交互實驗室、人工智能實驗室、交互藝術實驗室。
據企查查,該公司持股70%的大股東是中科編易(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而后者的大股東正是劉雷。
中科院計算所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網站顯示,劉雷,博士,工程師一級,在編程語言和并行編譯技術方向上具有豐富的科研和工程經驗,先后承擔過國家863項目、核高基重大專項項目的子課題,所研發的技術成果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多個頂尖的國際會議和權威期刊上都發表論文10余篇。
其開發的自動并行化編譯器的加速效果要明顯好于世界上最好商用編譯器Intel編譯器。
科技網站雷鋒網表示,相比起研究機構,中科智芯更像是一家專注于編程課程的公司。另外,中科院計算所官網上找不到與“木蘭”相關的任何內容;這一系列的操作讓不少網友懷疑,近期被刷屏的“木蘭”相關文章可能是打著“自主產權”的幌子來實現企業的推廣目的。
目前,木蘭編程語言的下載網址已無法打開。
-------------------------------
劉雷在采訪中曾解釋:
“木蘭”系統的縮寫詞“MuLan”中的M是希臘第十二個字母,小寫為μ,讀成“謬”。
對于這起尷尬的“木蘭換皮Python”風波,這個“謬”字看起來是一個概括,也是一個反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