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醫療:沒有擁堵的輸液室,iPad代替病歷本,“專家票”不難求
每周總有那么兩三個早晨,是陳中陽用來慢跑的時間。這是他近兩年才有的習慣。HIT這種苦累參半的工作性質要求他時刻保持體力充沛。
38歲的陳中陽是北大醫療信息技術有限公司CEO。該公司前身是1994年由原衛生部下屬的醫院管理研究所成立的眾邦慧智,2006年由方正集團全資收購, 是國內第一家致力于醫療信息化的公司。陳中陽已在醫療IT領域工作了8年。
最近,盤旋在他腦子里的主要問題幾乎可以交匯于同一個點——一套名叫“IIH”的智慧醫療一體化數字醫院產品。如果要給醫院信息化做一個比喻,它就如同一張神經網——從掛號,到手術影像的采集分析……每個醫院的日常運轉都無法脫離這套“看不見”的系統,而北大醫信正在做的,是重構整個神經中樞。
這項重構任務迫在眉睫。事實上,國內各大醫院目前所延用的這套系統已存在20余年的時間,而面對如今院內日益增長的高頻率、高復雜度需求,業界關于新一代醫院信息系統的呼聲正與日俱增。
重構的基礎已經非常龐大。陳中陽執掌的北大醫信在全國范圍擁有3000余家合作醫院,主要業務圍繞院內、區衛和“醫療+互聯網”展開,并在此基礎上開展醫療大數據的分析與利用等工作。“如果要用一句話解釋我們的工作,那就是:用IT的手段,讓醫生與患者之間的醫療健康服務更便捷,更高效。”他解釋道。
近年來,“互聯網+”的發展帶動醫療信息化的概念不斷拓展,醫保控費、醫藥電商、移動醫療等逐漸成為廣義醫療信息化的一部分。而隨著傳統醫療信息化業務與“互聯網+”的對接,醫療服務效率與用戶體驗將得到進一步升級。
付費流程就是其中最簡單的一個例證——二十幾年前,結算工序尚且以現金為主,而如今,隨著支付寶、微信等多元支付方式的普及,使原本就已超負荷運作的舊信息系統被迫承載了更高的調用壓力。而其達到上限的后果只有一個:死機。“你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嗎?意味著醫院大面積系統癱瘓,嚴重影響醫院的診療流程和患者的就醫體驗。”陳中陽表示。
在過去幾年里,美國醫療信息化企業始終在全球范圍內有領先優勢。這其中不乏一些硅谷巨擘的加持。比如,為幫助醫生實現遠程監控,谷歌通過與當地醫療中心合作,為數百萬社區患者建備了電子檔案;微軟通過平臺化服務協助醫生及病患家屬實時了解、監控病人狀況;此外,英特爾與IBM也分別通過自己的IT手段為醫患建立互通渠道。
而相比之下,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國,醫療IT領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五六年前,當歐美國家IT產業軟件、硬件比例為8:2的時候,其在中國的比例則是反過來。“以前,國內醫院會更愿意花錢買設備,而不重視對軟件的需求。” 陳中陽說,“但是隨著院內需求復雜化,以及產品的升級換代、持續維修,國內軟件市場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如今,經過近三年的打磨期,北大醫信IIH產品的開發已經完成,目前正在幾家合作醫院進行試點。
公司的成果是顯而易見的。例如,曾經即使是同一項檢查,患者轉向不同的醫院后也需要重復做。而在與北大醫信合作的貴州省內,患者的電子病歷標準得到完全統一,共享信息使得其在全省200余家醫院內無需進行多余的復檢;曾經,看診醫生無法在系統內獲得患者的歷史檢查,而如今,通過北大醫信電子病歷共享平臺可追蹤患者的掛號ID信息,歸總全部歷史檢測報告,并通過算法自動將有效信息推送至醫生端,以便醫生制定更完備的診療方案。“醫生不再需要記住太多東西,系統會自動識別并為他推送一些有用信息,比如患者的過敏用藥。這些數據在某些時刻是可以救命的。”
與此同時,IIH產品底層基礎架構使其計算及存儲能力上限被大幅提升。就在不久前,陳中陽又得到了一個好消息——這套系統在運作過程中可以支撐相當于“雙十一”的數據量。這意味著,他們幾乎徹底解決了舊版系統所面臨的“死機”風險。
北大醫信的研發還在繼續,按陳中陽的話說:“還有很多小而精的產品在落地”。在這其中,醫療移動產品就是其另一項創新的落腳點。
以北大醫信為各醫院用戶打造的醫院APP為例,其中,APP用戶端的操作可以完全替代傳統院內大隊式的掛號、取號,通過實時查看候診人數,患者可以自行決定赴院時間;抵達醫院后,系統內置有院內導航,逐步提示患者應做事項,實現自動化“導醫”;看診結束,費用結算可以直接在移動端支付,支付方式涵蓋支付寶、微信、銀行卡等;除此之外,患者甚至可以減少來醫院就診次數——相關檢測報告會直接發送到用戶端、對于需要不定期問診的慢性疾病,患者可以通過APP與自己在醫院看診時的指定主治醫生做互動,規避了因“小麻煩”而頻繁赴診的波折。從而最大限度提升了醫、患雙方的看診效率。
如今,國家醫療改革正在如火如荼進行,而這也為醫療信息化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這當中,傳統醫療IT廠商具有絕對優勢,對于躋身第一梯隊的北大醫信而言,從醫院信息化領域向大健康、醫療、保險多元領域挺進始終是公司商業運作背后的大邏輯。醫保的缺口,正是其目前抓住的國內現階段醫改的另外一個痛點。
“目前國內商業保險的醫用比例非常小,但隨著國家承擔的負擔越來越大,它也在鼓勵類似中國人壽、中國平安等保險公司的進駐。而在這其中,信息化產業能做許多事兒。”陳中陽表示。
針對保險領域,北大醫信正聯合北大方正人壽等保險公司共同創辦用于款項結算的平臺,屆時,將不再需要收集厚重的病歷本,再貼附一打單據上交給保險公司(而對方審核、報批的時間也不可估量);而陳中陽對于該平臺的使用做出的介紹很簡單——“你什么都不用做”。
該產品的核心在于“監督”,其優勢是雙向的。一方面,它維護了保險公司的利益——患者全部就診單據將直接通過平臺完成呈遞,規避了違法造假行徑;另一方面,它維護了患者的利益——它監督醫生必須遵從正常看診流程,不得過度開藥。
在北大醫信內部,那些工程師們擁有一個共同的綽號:兔子。為了確保自己研發的系統在復雜的上線過程中不至出錯,他們會一連熬上幾個日夜不睡覺,眼睛是紅的,而臉是白的。而作為整個團隊的少帥,陳中陽的工作日程中,有一項保留至今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本人經常會到用戶醫院內“巡視”。“光坐在公司辦公室里做研發是沒戲的”,他說。而其最大的目的只有一個:通過和院長、信息科負責人以及主任專家交流,獲取用戶需求的第一手資料。“比如見到某科室的主任醫生,他會告訴你,自己除了臨床的診療需求,還有一些科研需求。這全部是我們未來產品要解決的東西。”陳中陽回憶道。
對于公司在未來市場的地位,陳中陽躊躇滿志。他認為,未來市場會進一步整合。憑借企業自身20余年的行業和客戶積累,以及北京大學、方正集團的支持和產、學、研的資源協同,身處第一梯隊的北大醫信,必將在HIT市場上占據更大的份額。(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