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熱捧的共享經濟該如何接受“包容審慎”的監管?
6月27日,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一屆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表示,對新產業新業態要實施包容審慎的監管方式。對于目前大熱的共享經濟該如何實現總理提到的“包容審慎”監管,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張影教授在接受采訪時做出了如下解讀。
共享的概念不重要,關鍵是高效滿足用戶需求
問:共享經濟很熱,在這次達沃斯論壇上也備受關注?!鞍輰徤鳌?,盡管只有四個字,但也透露出李克強總理對共享經濟的力挺。不過,大家對共享經濟似乎并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能否請您給它下一個定義?
答:1919年7月20日,胡適先生在《每周評論》第三十一號上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文章提到:現在輿論界的大危險,就是偏向紙上的學說,不去實地考察中國今日的社會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東西。
我非常認同這句話?,F在關于共享經濟的爭論,太多只是集中在“共享”這個概念上。但是,在我看來,完全沒有必要在這個時間點上非要給共享經濟下個定義,因為這個概念本身就是開放的,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酒店算不算共享?企業把市民閑置的自行車收過來做租賃,算不算共享?買過來發現不好用,淘汰后升級一批新車做租賃,算不算共享?
如果非要究其本質,共享其實強調的是擁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來提高資產的使用效率。從內涵上來說,與租賃有很大的相似性。像婚紗這種價格高昂但使用頻率很低的物品,人們早就習慣用租賃獲取使用權;隨著技術的進步,價格相對低一些、使用頻率相對高一些的物品,也可以實現共享了。以共享單車為例,景點自行車是很成熟的商業模式,政府推出有樁公共自行車也有很多年了,但隨著通信技術的提升,摩拜單車們可以做到在任何地方借車還車,用戶大大增加。價值高、使用頻率很低的物品也是共享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度假屋、汽車租賃,都是很大的行業。
不管是共享、租賃,還是購買,完全取決于用戶需求和企業來滿足這些需求的方式。任何有價值的企業,基礎都是能夠提高滿足顧客需求的效率。共享模式可以賺錢,并不代表著某個特定公司可以賺錢,真正有價值的是提高效率的方式。企業能否賺錢,不單單取決于模式,更重要的是取決于運營水平。比如說,產品是不是有競爭力,投放量、投放地點、回收方式是不是符合用戶習慣,對市場態勢能否做出敏捷的反應,等等。脫離這些去單獨討論行業能不能賺錢,我認為是有問題的。
理性看待過度共享、投資泡沫、碾壓實體經濟的討論
問:據外媒報道,中國市場正出現過度共享的趨勢。首先,分享出行平臺之間的激烈競爭迫使Uber離開了中國市場。隨后,共享單車服務的涌現導致城市街頭出現了大量閑置自行車。目前,中國創業公司正試圖共享雨傘、混凝土攪拌機和充電寶,甚至還有公司想要共享籃球。外媒分析稱,中國共享經濟的爆發一方面是由于市場資金量巨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好的創業理念的欠缺。您怎么看“過度共享”的說法?是大家對共享經濟不夠包容,才出現這些批評的聲音嗎?
答:批評共享經濟是偽共享,是共享過度,完全是站在岸邊喊口號。真正在水里游泳的人是投資人和創業者們,是不是過度共享,他們有自己的判斷。如果我拿著自己的錢,或者是我管理的資金開了一家很難吃的餐館,我承擔風險獲取收益,你可以選擇不來,但在岸邊喊這個餐館開錯了,并沒有很大的實際意義。
在行業發展的過程中,很多現象不能孤立地看待。比如,某出行平臺在某一段時期可能無法盈利,但是它通過業務形成的對行業上下游的影響力,掌握的數據,價值可能比短期贏利更大。很多單車扔在路邊沒人用,大家覺得存在浪費。那么,滴滴、快的第一輪補貼大戰,短時間內花掉了幾十個億,是不是浪費?從企業的角度來說,如果這個行為能讓大家形成使用習慣,企業就獲取了很多長期用戶,這就是投資,而不是浪費。我并不是鼓勵燒錢,但是如果企業判斷短時間內的投入能帶來大的長期受益,那么大家眼中的浪費,可能恰恰是企業家和投資人對未來的投資。
從另外一個方面說,任何一個行業都存在浪費。大家能看到路邊無人騎的單車,也需要看到口碑票房都差的電影,以及賣不出去的產品。創新本身有一個試錯的過程,過度(或不足)投資和浪費都是其中不可避免的過程。資本有逐利的本性,會精明地選擇投資戰略,路人不用太過擔心。當然,中國目前的創投市場存在著一定程度上“創投散戶化”的現象,投資人的專業性需要進一步提高,但這是另外一個問題。如果失敗了,是投資人用真金白銀交學費,也無須路人過多評論。
總有人糾結一個行業是不是有泡沫。泡沫到底是什么?你可以說是市場估值與實際價值的差別,但在你并不知道一個行業和企業的實際價值之前,你怎么談泡沫?滴滴、ofo們的價值,取決于其商業模式往前走能做什么事,在目前的情況下其實是很難判斷有多大的泡沫的。更不需要談資產泡沫色變,泡沫反映了資本對這個行業的重視,而資本正是很多行業發展的基礎。在任何行業中,尤其是在需要快速發展的行業中,當它完全理性,完全沒有泡沫的時候,發展速度一定會慢下來。
問:“現在,大家都流行談實體經濟的困境,除了傳統消費市場趨于飽和,增長乏力之外,歸根結底還是實體經濟失去了對消費市場的話語權。如果任由共享經濟在資本驅動下破壞式的野蠻發展,實體經濟在未來將逐漸喪失造血的能力,從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地位淪為依附于風險資本短期驅動的管道。”如何看待共享經濟對實體經濟的擠壓?
答:實體經濟失去了對消費者市場的話語權,為什么?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你原有的營銷方式過氣了,那就應該學習新模式,把自己升級,難道要把互聯網消滅掉,大家都回到舊模式里去?即使被打得落花流水,也要趕緊撿起盔甲往前跑。
而且,實體經濟并沒有如同被描述地一樣不堪一擊。以零售業為例,大家老講線下門店不行了,其實純粹線上零售占整個零售業的比例還不到20%,大多數交易仍然在線下發生。在傳統體系下發展起來的實體零售業的庫存成本、流通成本其實還是很高的,除了部分政策原因,自身管理上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不要想著讓互聯網適應你,先進生產力是不會適應落后生產力的,但如果你能夠在面對新挑戰的時候,想想自己怎么融入到這新的生產力中,如何用新的東西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之后,市場競爭能力自然會上升。
當大量資本涌入任何一個行業,其迅猛態勢都會打破原有的平衡。資本在追逐太陽能、頁巖氣等新能源行業機會時,比起現在投資共享經濟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種逐利行為可以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我不想對中國的投資環境評論太多,但希望有些企業家轉變心態:你要做的是變成被資本追逐的對象,而不是抱怨資本的逐利本性。消費升級也是當下的投資熱點,大家要思考的是找到有利可圖的事情去做。
問:新加坡的obike,硅谷的Limebike、Spin單車,被認為是拷貝了中國共享單車的模式。中國終于出現了引領性的創業項目,這是否跟我們的投資環境有關?
答:從Copy to China到Copy to America,這很正常,不要覺得美國人用了我們的點子就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未來這種商業模式的交流還會更多。這個轉變跟中國的市場環境、競爭態勢和投資環境都有關系,我們現在的資本投資意愿強烈,消費市場也很大,投資試錯的機會比較多,投資成功的機會也會比較多。
政府不應過度干預,先讓市場跑一會兒
問:共享單車的停放會占用道路等公共資源,之前也有快車導致城市更擁堵的討論。共享經濟不僅僅是投資人和創業者的事,也影響了公眾利益。李克強總理提到“包容審慎”的監管方式,那么,政府究竟該如何管?
答:這的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明確一下,共享并不必然意味著占用公共資源,取決于模式和內容,這二者并不一定是矛盾的。
關于共享單車占用人行道等道路資源,涉及到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政府的責任邊界在哪里?企業占用了公共資源,政府應該考慮管控和調節,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政府是公共資源的運營者,但調節的內容僅僅應該是和公共資源相關的。然而有關單車是不是投放太多,我想說這個模式還在很早的試驗階段,投資人、創業者還在尋找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政府不應過度干預,先讓市場跑一會兒。必然有浪費,也必然會死掉一批企業,但市場會調節。
什么時候政府該管,到底管多少,這個問題的答案和管理的思路相關,并沒有一個絕對的正確或錯誤。比如說,有相當一部分美國人認為,政府不應該管民眾醫療;而你把這種觀念放到法國去,大家會覺得你瘋了。這是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差別,有適應各地環境的標準。在我看來,在中國的大多數行業當中,政府是管多了,而不是管少了。
問:這些共享單車擁有上億的注冊用戶,收取了巨量押金,政府是否應當監管?
答:這取決于政府在管控和發展之間希望找一個什么樣的平衡。比如說,很多餐館或者健身房都有押金,政府可能就不大會去管。共享單車涉及到的用戶范圍廣,考慮到在不久以前還有人因為股票跌了去證監會門口靜坐,從防范風險的角度說,加強資金的監管也無可厚非。
問:滴滴出行在京人京車、滬人滬車等政策出臺后,專車、快車的供給大大減少,消費者的用車價格高了,打車難了。這樣的話,還能撐起高估值嗎?
答:京人京車、滬人滬車等政策的出發點是保證乘客的安全,但保證安全也有很多其他方法。當然,減少專車、快車數量也可以緩解擁堵問題,但限制車輛數量也有很多市場經濟的方法。
估值的意義在于投資市場對未來收益的預判。專業的投資人應當對滴滴模式的政策風險有一個理性的評估,可能有人認為是10%,有人認為是30%,有人認為是80%。監管政策出臺,可能在某些投資人看來增加了盈利的風險,影響了對價值的判斷,但也有人可能認為這是一個上車的好機會。估值反映的是投資人作為投資主體對風險和收益的預判。還是回到開始的那句話,市場的事情,讓市場解決,不管是上萬輛共享單車還是路邊的一個煎餅攤。政府的職責在于,在把控社會風險和維護社會資產的情況下,給市場最大的自由度,這中間可能需要一些創造性的思路,這反映的就是政府的管理水平。而資本應該在將這些因素都綜合考慮之后做出投資決策,理不理性,由投資主體判斷。只有明確邊界,社會各司其職,才能最有效地進行創新,消費者們才可以更好地享受商業和科技的進步所帶來的紅利。(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