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恨培生
????《財富》(中文版)-- 范岳涵(John Fallon)不像是魔鬼的化身。他今年52歲,面頰紅潤,說話帶著讓人歡樂但并不過于華麗的英國腔,看上去更像是當地小酒館里的一位伙伴,而不是一家營業收入高達82億美元的公司主管。這家公司正準備重塑全球的教育,并且在這一過程中,惹惱了很多人。
????2013年1月,范岳涵接替長期擔任培生公司(Pearson)首席執行官的瑪喬麗·斯卡爾迪諾(Marjorie Scardino),眼下正在主導著一次雄心勃勃的行動,將這家擁有171年歷史的公司重塑為“全球教學服務企業”。對于這家公司,人們最為熟知的,是它擁有《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以及它的國際教科書業務。他的目標不僅是打造出一項成功而且可持續的業務—這是必須的,因為培生的傳統出版業務正在萎縮—還要改善世界各地千百萬人的生活。范岳涵說:“對于我們而言,無論我們的客戶是中國的數十萬名學生和他們的家長,還是美國的數千個學區,都不重要。我們一直努力在做同一件事—幫助提高學習成績。”
????問題在于,大批的家長、老師和其他人看待新培生的角度與范岳涵大不相同。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尤其是在占到公司60%銷售收入的北美地區,把公司看成是教育界的怪獸。在他們看來,培生想要控制教學的方方面面,從教師資質、課程到用來評估學生的考試再到考試的評分方法。此外,公司還越來越積極地擁有和經營它自己的教學機構。
????自由派人士質疑培生的利潤:一位名叫帕梅拉·卡西·納格勒(Pamela Casey Nagler)的老師在博客上說:“一直在賺錢。”這是惡搞公司的“一直在學習”的口號。保守派對于讓外國人來塑造美國教育的想法嗤之以鼻。佛羅里達停止共同核心課程組織(Stop Common Core Florida,共同核心是培生設計的教學課標—譯注)的克里斯·夸肯布什(Chris Quackenbush)說:“我們覺得培生是一家另類的公司,他們要給我們的孩子洗腦。”其他人則中傷培生的教學能力。不久前的一封有紐約市47所學校校長署名的信件中,稱公司的過去就是一部“犯錯誤的歷史”。
????最重要的是,人們畏懼公司的觸角。位于紐約州的霍夫斯特拉大學(Hofstra University)的中等教育專業教授阿蘭·辛格(Alan Singer)把培生稱為企業界的“章魚”,辛格寫過廣泛論述培生的文章。美國教育部(Department of Education)前官員戴安·拉維奇(Diane Ravitch)嘲諷她提出來的“美國精神的培生化”,拉維奇著有暢銷書《美國學校體制的生與死:論考試和擇校對教育的侵蝕》(Death and Life of the Great American School System: How Testing and Choice Are Undermining Education)。培生的大名甚至滲透進了流行文化圈,連喜劇演員路易斯·C.K.(Louis C.K.)都發推文炮轟它。他的女兒在讀公立學校。
????當然,教育一直是最引人擔憂的領域。培生從事教科書行業數十年,知道很少有事情比塑造孩子的精神更能激起人們強烈的情緒。但是在今天,很多人認為,標準化考試似乎已經成為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手段,典型的代表就是有教無類(No Child Left Behind)項目和新的共同核心課標里的那些考試。此外,教學過程中越來越多地使用科技手段,美國政府削減了相關預算,由私人部門資助的改革運動也在進行當中。所有這一切,都使得企業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上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力。
????在美國,考試是分歧最嚴重的事情。據美國軟件和信息行業協會(Software & Information Industry Association),僅在過去3年,面向高中生的考試業務就增長了57%,達到25億美元。一些人認為,“份量重的考試”是制定問責制的最好方式;另外一些人覺得,這類考試起不到什么考評作用,而且鼓勵了一些不好的行為。不管怎么說,它現在是教育科技行業內最大的一個板塊。培生用了10年多一點的時間,就從局外人變成了這一領域內的主導者。
????范岳涵已經習慣于化解針對培生的冷嘲熱諷。他強調說,公司的目標是幫助學生取得成功,那些最終的決策仍然在教育家和政府官員的手里。此外,培生指出,它的研究表明,在聽說過培生的美國人里,83%的人對它持有正面的印象。范岳涵說:“教育這么重要,存在激烈情緒不可避免。我們來這是為家長、政府、老師,最重要的,是為學生提供服務。我們努力采取著眼于長期的正確行動,不去跟風做最時髦的事情。如果有時候,這讓我們同時受到了表揚和批評,那就很有可能表明,我們走的,是一條合理的中間路線。”他堅稱:“人們與培生打交道越多,就越有可能說:‘你們不是我們以為的那個樣子。’”
????培生推進由數據驅動的教育業務是一項聰明的戰略。它開始于斯卡爾迪諾。在擔任首席執行官的16年間,她極大地拓展了培生的出版和教育品牌,遠不止于企鵝出版社(Penguin)和《金融時報》。在范岳涵上臺之后,這項戰略得以提速。他進一步向新興市場擴張,花了兩年時間將各種業務大雜燴捏合成為條理分明的一整塊業務。
????范岳涵完成了對培生的重組,削減了2.15億美元的成本和4,000個崗位,收購數字公司和其他海外教育企業,最近一次是出資7.21億美元,買下了巴西的英語教學連鎖企業Grupo Multi。2013年,培生的凈利潤為8.54億美元,自2011年以來已經下降18%,原因是重組開支以及舊業務的下滑超過了新業務的增長。但是公司的股票走勢相對平穩,部分是因為范岳涵巧妙地降低了市場預期,他將培生的重塑比喻為IBM由硬件向服務的轉型。現在他表示,他所謂的讓公司變得專注的“一個培生”(One Pearson)的重組行動已經基本完成了。
????這個過程肯定不輕松。花旗集團(Citigroup)的歐洲媒體股權研究主管湯姆·辛格赫斯特(Tom Singlehurst)說:“范岳涵經受了最大的火的洗禮。”標準化考試是培生的現金牛,對它的攻擊迫使范岳涵必須努力說服外界,培生是真正促進學習的力量,而不是僅僅在推行一種也許很快就會過時的教育理念。
????
??? 范岳涵生長于英國的曼徹斯特,他完全是沉浸在教育的世界中長大的:他的父親是一位小學校長。不過,他并非一開始就從事教育。他先是在當地政府工作,一路晉升,后來進了培生的傳播和國際化部門。他患過喉癌,但是僥幸生存。他是服務于培生公司及其理想的最熱心而坦誠的代表人和說客。
????培生的理論家是它的首席教育顧問邁克爾·巴布爾(Michael Barber)。59歲的巴布爾也許是如今地球上最有影響的教育家。他以前在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當過教授,身上仍然帶著些許與眾不同的學者氣息。在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首相主政時期,巴布爾是英國教育改革的關鍵架構者。改革關閉了教學質量糟糕的學校,強化了全國性的課標。布萊爾后來還請巴布爾將同樣的理念應用到其他的服務上。(他的工作為他贏得了爵士身份。)在離開政府之后,巴布爾成為麥肯錫公司(McKinsey)教育工作的主管,然后于2011年來到了培生。2013年,他發布了一份名為“來自巴基斯坦的好消息”(The Good News from Pakistan)的報告,分析了他的教育理念在該國的旁遮普省(Punjab)所取得的良好效果。他的理念有一個不那么好聽的名字,叫“實現學”(deliverology)。
????頭發凌亂的巴布爾淡化培生的影響,在美國人看來,他似乎是在提倡全球化的課標。他說:“說我們制定了全球性的課標,是非常不符合事實的。實際情況是經濟全球化和科技變革影響到了所有的行業。這不是培生造成的,是全球化造成的。學生將成為全球勞動力市場的一部分。不是工作在流動,就是人在流動。初進勞動力市場的人找工作很費力,我們看到,眼下的歐洲和美國都是這樣。世界就是這樣變化著。我們在確保,當我們說某人數學好的時候,他們能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數學好。”
????公司的這一舉措恰逢小布什政府推行“有教無類”計劃,該計劃要求通過增加考試,來評估學生和學校的進步。政府的觀點很明確:學校培養不出合格的學生,最好的改進辦法是理解并且評估老師和學生在哪里做得不對。
????奧巴馬政府繼續推進考試評估,推出“力爭上游”(Race to the Top)的教改計劃,要求各州以考試為標準,相互競爭,贏取聯邦政府的教育基金。隨后在2009年,46個州承諾根據共同核心課標的題目,制定出更為苛刻的新課標,希望以此逆轉美國學生與別國學生相比成績急劇下滑的趨勢。這意味著要采用新材料、新技術,當然,還有新的考試。培生正好做了充分的準備,當時它已經收購了很多考試公司。
????分析師認為,培生現在掌控了大約60%的北美考試市場。桑福德伯恩斯坦(Sanford C. Bernstein)的高級研究分析師克勞迪奧·阿斯佩西(Claudio Aspesi)說:“公司的戰略從宏觀上很合理。如果你相信,社會上存在改善教育成績的壓力,同時又缺乏給學生配備更多教師的資金,下一個最好的戰略就是努力采用科技。”現在,培生不再是乏味的教科書出版公司,而是一位強有力的競爭者,涉足于一個新興但是更容易引起爭議的行業的方方面面。這個行業給千百萬個家庭的生活帶來了深深的焦慮。